大乘起信論略釋 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就懸談的部分-先做總說 那麼總說到第三 現在講第四 講到主要思想的內容大意 這就是 這主要思想跟內容大意 內容大意就有點像 按照它的組織-來給予概略的提醒一下 那麼主要思想 就是就它的核心思想-去做為一個申述 這兩個有時候有點接近 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 不過我們大概沒辦法太說了 一方面我們研究時間不足 二方面其他部分-可以來顯示這一部分 補充這一部分的道理 那好!第五呢 第四這個部分 對我們了解一部經來講 有時候剛開始是沒辦法的 你對它都完全沒讀 你怎麼去了解-它的主要思想跟內容大意? 所以說它叫導讀 它就是要導引你-先去了解這個核心思想 這有時候真的是有幫助 可是對於自己要研究-一部經跟論的人來講 你不要隨便看一般人所寫的經-的內容大意跟主要思想 你會一下子-就把它鎖定一個方向 這也不好 可是你也不能完全不看 你也不能完全不參考 這樣的話尤其你初學的話 那完全抓不著頭腦 你把經讀完-你都搞不清楚它在講什麼 這也有可能 所以這是要看個人的程度-以及你研究的態度 是這樣 一般我們建議的是-去把它隨文的去理解…… 理解完了之後去反省這個主題-它的精神是什麼? 大意是怎麼樣? 那這個時候再對照別人所說 欸!你就有個譜了 別人有說到-你沒想到的 那也有你想到的-別人沒說到的 或者別人說得比你深刻 或者你想得比別人深刻 或者更廣、更周延 這些你比對就清楚 那你要一開始就唏哩呼嚕的去-完全跟著別人的想法走 那你研究這部論就會受限 是這樣 可是你完全不參考 我覺得也閉門造車 這就是要看情況而論 是這樣 古德也有會說到-內容大意跟主要思想 不過他散在各處說 他有時候不會那麼完整的-正經八百的去說這個題目 不一定 不過無論如何 我把它標示出來的意思是 讓你知道研究的方法當中-有這麼一個子題 你一定要去注意它 再來第五、註釋 這一部論的註釋內-註釋到底有多少? 有多少註釋的 還有這部論的流通、流傳-多不多呢? 印度的我們就跳開來 中、日、韓都有流傳 還有它流派 這部論你看看 被研究到形成流派了-你看看 被形成流派了你就可想 一部論可以形成流派 而且好幾派-你看看 是這樣 那好!那再來 再來就是第六了-是它在佛法中的位置 佛法中位置 哇!這角度可多了 這個由各宗的那個來看-就是判教來看 各宗判教立場來看 那麼要不呢 這個由賢首大師的-大乘三系來看 大乘三系事實上是-賢首大師建立的 不是現在人建立的 你要弄清楚 所以你也不必一定接受 但是這個看法-確實有某種意義的存在 日本人也多少也接受這個看法 所以說賢首大師在唐朝的時候-他就把事情看成這樣 能夠把它還看得那麼清楚 不過他自己到後來-以華嚴宗立場判教的時候 他卻不這樣判 他卻參考天臺 用天臺的方法去判 是這樣 不過這也對得上來就是了 那麼再來呢 從緣起論的立場來看 緣起論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那麼這個來看-那就精彩了 很精彩 內容就精彩了 大概有五種緣起論 五種緣起論 那麼這個是緣起論的立場來看-它在佛教中的地位 那麼第七是-對漢傳佛教各宗的影響 這就就事論事了 各宗派我這裡稍微透露一下-你就知道 各宗派到底把《大乘起信論》-放在哪個位置上? 我告訴你這是很吊詭的事情 中國佛教-不受《起信論》影響的 微乎其微 但是中國佛教把《起信論》-放在最高的幾乎沒有 你看很怪 但是恰恰好中國佛教 通通拿《起信論》的語句-來解釋它自己的東西 那多到不可勝述 但是宣稱《起信論》-是他們家最高原點的又不一定 我告訴你幾乎沒有 你看這超怪異的事情 這很怪很怪的事情 這大概沒有這麼有趣的事情了 你很難想像 很難想像哦 那麼這個再說啦 我們會說到這事 那麼第八-與唯識學的主要差異 為什麼呢? 《大乘起信論》是各宗各派-都很欣賞 獨獨唯識宗的人-氣它氣得牙癢癢的 是這樣 說到它啊 有時候甚至於-說它是根本就偽造不實 這個是東晉的小兒所造 哇!講得這麼難聽 可是這也是少分人 有一些是少分的民國的那幾個 那一小撮研究唯識學的人 這一種小心小量才這麼樣看 從中國的各宗派 乃至日本人、韓國人 主要就是這三國的人 研究人家《起信論》 還是給它一個適當位置的 還是給它一個適當位置的 不過為什麼會搞得唯識宗的人-這麼氣得牙癢癢的? 因為它真的是-用了很多唯識的名詞 講的不是唯識那一套 是這樣 是這樣子 然後他就覺得這混亂我宗派 這簡直就是…… 這樣諸位了解嗎? 但問題是真的混亂了嗎? 我們跳開唯識的單一的立場-來說 不但不混亂 在某個意義上來說還不錯 我先透露一下 唯識學你們學了就知道 現在還有這種看法 以唯識立場來說-有一種「種姓制」 一闡提種姓-對不對? 他是不能成佛的-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唯識學到現在-還是有這種看法的 對不對? 那在中國佛教-沒人相信這一套說法 對不對? 是除了少分的唯識學的-還堅持這個說法 中國佛教誰會相信這樣啊? 處處都嘛說人人可成佛-對吧? 不過我告訴你 這件事情是世親菩薩做出來的 世親菩薩的論本來就具足了 最後就要推論成為-是有眾生不能成佛的 你沒辦法啊 莫辦法啊 那你到底全信他還是不信他? 所以我就說嘛 這就是菩薩嘛 菩薩才會這樣想 可是中國佛教哪怕是經-也講到人人皆成佛 對吧? 別說《法華經》這麼嚴重了 《涅槃經》也這麼說-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那人家《起信論》-在這地方OK…… 明白的建立了-人人都可成佛的立場 也恰恰是因為這樣 中國人歡喜《起信論》-歡喜得不得了 完全不管唯識學的 唯識宗的人-在旁邊氣得牙癢癢的 完全不管 也是將(剛)好是這樣子呢 唯識學在中國一方面很煩 二方面在這件事情跟中國人的-一廂情願的想法跟理想有違 有違 中國人認為大家都能成佛的 是不是啊? 一向以來就接受這個看法 從僧肇以來 他的師兄弟那個什麼? 那個誰啊?那個肇…-誰? 道生啦 對啦!道生大師以來 那個在《起信論》翻譯之前-的事 就已經建立了-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所以你到後來才翻的唯識學 以及到了唐朝才建立的-中國本土翻譯進來的 玄奘大師為首的唯識學 你無法抗衡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這樣普遍的思想 而唯識 而《大乘起信論》-在這件事情上 是紮紮實實、完完整整的建立-眾生皆能成佛的內在理論 哇!中國人一看-爽到不行 是不是這樣? 當然各宗各派都拿去用了 當然各宗派都通通拿去用 這一用的時候他會發現 中國人會發現 欸!相對於唯識那麼複雜 而且還有眾生不能成佛 而《大乘起信論》-也不過才一萬兩千多字 而且還宣稱 而且還建立了大家都能成佛 那我就學《大乘起信論》-好過學那個啊(臺語) 我就好過學那個唯識學了 所以這麼一比之後 中國人寧可去學那一萬兩千字 而且說了很明白 最後還叫你去念佛-的這個《大乘起信論》 他哪裡還要再去研究那麼複雜 搞了半天-搞不好自己就是一闡提 不能成佛的這種種姓 那他算了…… 他不研究 何況唯識裡頭的思想非常的細 專有名詞非常的多 中國人覺得這樣修都來不及了-還弄那一些 這樣一比對 《大乘起信論》-恰恰好補入了中國人 在研究唯識學上面的-空檔、空白 所以你就可想而知 中國人普遍的都會接受-《大乘起信論》 這樣了解了嗎? 那麼這個事情到今天的日本人 他們即便是最後 你看日本人搞學術 學西方搞學術-對不對? 他們即便最後也認為說 應該不是馬鳴菩薩-跟這個真諦三藏所譯 所造、所譯 不過他們還是對《起信論》-肅然起敬 他們要不就認為-是中國人某一個大禪師所造 要不就認為呢 要不就認為那是印度人-某一個人他造… 大禪師、大修行人所造的 大思想家所造 是宗(忠)於-這個《楞伽經》系統 所造出來的好論 也是肅然起敬 再來 好吧!就算你最後-也不太爽它了 不太覺得它不太好 你還是得承認 它對中國、日本、韓國的-整個佛教思想 已經到了完全抽不開的境界了 已經完全抽不開的境界 你不爽它 你甚至覺得它是偽經-也沒有辦法了 它還是具有意義的 更何況你用三法印跟一實相印-來對照 它並不違 它並不違 懂嗎? 它並不違 所以這個立場上來說 這就是所謂的-與唯識學上的差異 我們就談這一部分 我們預計不會談它 但是我告訴你一下 大概就是有這樣的事情 我們要去注意的-它的差異是怎麼樣 最後第九 回到了開始要講進去了 所以第九、五重玄義 老本行 回到老本行來 五重玄義 也很精彩 那麼五重玄義了 這個五重玄義-就不談什麼整體佛教 而現代人講的 它在佛教中的地位 與其他各宗的關係 什麼作者、譯者 那整個佛教中的地位什麼? 它不談這個 它專談這部論 以天臺的角度來說-它是什麼內容 當然啦 這裡頭就遇到一個挑戰 那就是天臺的角度來說-那是用天臺的角度在解它 那你說到底可不可以? 就天臺人來講是絕對可以 何以故? 因為它本來就是老本行 它本來就應該要這樣 但是就以一個邏輯的理性來說 那是因為天臺所認知的教理-就是佛法的教理 那麼以佛法的教理-來解一切經論 除非它是偽經 不然哪一件事情不對啊?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並不認為 天臺宗的人並不認為 我的藏通別圓這種判教方法-是我家自家的 不是的 他認為那就是佛教的內容 藏、通、別、圓 就是我家的 就是佛家的東西 不是我自家的 那因此這樣 那我來理解這一部論-當然是以佛教的概念來理解它 所以從這個立場上說 我們五重玄義-以天臺宗的立場來解它 這沒有什麼不對 合理 合理 只是我們藉由-現代人的研究的角度不同 我們來做一個 比較多方面的比較-來做五重玄義 我們不一定按照古德這樣子-做五重玄義 不一定這樣 好!最後這個科判大綱 科判、大綱 一般來講就只有科判 大綱是什麼意思? 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科判就是大綱 第一個意思是-科判可以看出大綱 第一個意思是這樣 第二個意思是 我這個科判-只是做大綱式的科判 這樣諸位了解嗎? 好!那麼我們再講-什麼叫大綱式的科判? 大綱式的科判有點像-分析一部論的組織一樣 一部經或論的組織一樣 就是類似用樹枝圖的方法-把它分段 這一段下面還有什麼幾個觀念 這每一個觀念下面有幾個觀念 那這個觀念下面又有幾個觀念 這樣子像樹枝圖一樣 這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來-解經的方法 我告訴諸位 獨步全球 獨步各系 只有漢系的人解經才這樣解的 藏系跟南傳系統解經-不這樣解 所以說只有漢人特別會解經 他解經方法就是解得 他解到什麼程度? 解到……兩句、一句 每一句都有它-在整個組織當中的位置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 講組織是一種科判的雛形-叫組織 而科判是組織的最微細化-叫做組織 組織(臺語) 組織懂嗎? 是這樣 科判的最微細 科判就組織的最微細化 所以有時候我們得先看組織-再來立科判 一般要建(立)科判-也是要先看組織 然後才來看科判 什麼叫組織? 譬如說中國人一開始講經 道安 彌天釋道安 那麼再來道安三 道安一判 判經典一定都是分三分 對不對? 叫做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那麼要了解這樣-也需要一些概念 所謂的科判就是以這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為主 然後好!序分講什麼內容? 什麼序……什麼序分 然後正宗分講一些什麼內容? 然後每一個內容分成 這個內容一段…… 每一段下面又怎麼樣…… 這就叫科判 那你經由這樣了解 你就對整部論的思想有所理解 不過當科判做了非常細…… 細到一句一句的-都是有它的科判的原因的時候 哇!你要去理解它 你就無法總攝這一部經的意思 所以說科判在古人是為了-解經的需要 他把它分得很細-好幾十層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天干地支全用上了 甚至還不夠 天干加地支-二十二層了呢 對吧?(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二十二層不是嗎? 二十層?-二十二層啊 對啊!二十二層 二十二層了嘛 天干是幾層? 十層嘛 地支十二層嘛-對不對? 全用上去的話是二十二層 嚇死人(臺語) 是不是這樣? 二十二層-你怎麼能夠統攝這一部經? 所以我們前面才會講到說 這部經的-這部論的組織 有沒有? 組織就沒有了 組織大概三、五層就很多了 這樣懂意思嗎? 把它分成三、五層而已 這樣了解嗎? 好!那麼到底是要組織-還是要科判? 都要 先組織-後科判 組織是科判的什麼呢? 大略化 科判是組織的精細化、精要化 可是理解組織-容易統攝一部經的總義 那麼呢 分別科判能夠讓你在解釋經文-觀念不紊亂 這樣懂嗎? 不然解到後來-前文不對後意 概念難以銜接 這樣諸位了解嗎? 讓你有了科判做完了 大概每一部經上面的每一句-大概它意思自然清楚了 所以科判的那個標題蠻重要的 標題有時候就在彰顯這一句 這一句或這幾句-在這一部經上面所表現的意思 也可以說這幾句的大意 幾乎可以這個意思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當你去把科判都標清楚 對照好了之後 大概你這一部經或論-也懂了三分之一了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建立科判 事前理解科判是蠻重要的 不過我們這裡講科判大綱-是指的說 我們不打算把它科判-科判得太微細 為什麼? 第一我時間不夠 第二我們只是講略釋 我們不需要精細到-每一句都解得那麼清 懂意思嗎? 那你說那解釋不清怎麼可以? 當然還是會解釋啊 不是不解釋 只是說不這麼樣細緻的-每一句去做白話解釋 可能就一大句、一大段兒 我把意思這樣講開來就OK 這樣懂嗎? 那這個時候你一大段當中 你知道它的那一大段的科文-是什麼就好了 因為你知道科文-就等於那一大段的總意是什麼 你就抓住 所以我們要建立科判大綱 這樣知道吧? 所以第二個意思是指的說 是科判的大略的意思 它比組織還要多 它比微細的完整科判還要少 所以叫做科判大綱-這樣懂嗎? 是這樣 這就是十項內容 講完這些才會真正進入講經-你看看 哇!要多久啊 所以我們還是大家要-拿起精神來專心的聽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 作者光唸就唸不完了 這麼多內容 這馬鳴菩薩 馬鳴菩薩 被一部論 叫做《釋摩訶衍論》 裡頭 《釋摩訶衍論》這一部論-據說是印度的論 但是作者一樣不詳 那麼但是有人說-它根本是韓國人偽造 韓國人也來扎一腳 也能造 也能偽造論 這點就令人驚訝 不過無所謂 那麼呢 這裡頭就提到說 竟然在佛世以來 一直到他造這一部論之間 竟然他宣稱有六位馬鳴菩薩 完了!那就掛了 那到底指哪一位? 裡頭有一位馬鳴菩薩 恰恰好是中國各個所流傳的-《馬鳴菩薩傳》裡頭 所說的那位馬鳴菩薩 所以這樣講起來 這個《釋摩訶衍論》裡頭-所提的這個六位馬鳴 還真是有一位 是跟中國人所說的那一位-很接近 不過中國人 不是中國人所說-我說錯了 中國翻譯、漢傳翻譯的馬鳴傳-有關 這個時候呢-同樣的西藏也有馬鳴傳 它跟中國的馬鳴傳-也沒什麼差別 換句話說這樣講起來 在這個世間上-能夠找得到的馬鳴傳 也就是漢傳的為主 那因此以漢傳的馬鳴傳有關的 或者講到馬鳴菩薩-有關的那個文字來綜合起來 我們可以得到-下面這個傳記的一個大概 的一個大綱 至於馬鳴菩薩的思想-或怎麼樣子 最能夠看得出來的 其實就是從《佛所行讚》-當中來看 可是如果你光從《佛所行讚》-來看馬鳴菩薩的思想 你會發現 馬鳴菩薩並沒有太多的-大乘的想法在裡頭 馬鳴菩薩其實很多思想-是聲聞乘的思想 那這怎麼回事兒呢? 我們大概可以這樣 從他傳記裡頭來說是 馬鳴菩薩剛開始是學聲聞乘 學聲聞乘 好!那麼這個時候呢 我們就來開始看-馬鳴菩薩的時代 馬鳴菩薩他的 他約生長在西元一百年-到一百六十年之間的人 他那時代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名字叫做-阿濕縛窶沙(As/vaghosa) 阿濕縛窶沙(As/vaghosa) 那這個中文就把它翻成這樣了-不管它 那麼乃是佛滅後六百年-出世的一個大乘論師 相當於當時是東漢的初年 早於龍樹菩薩約一百年 我要這樣說很重要 這樣說你得要了解 這是中國所傳的 《馬鳴菩薩傳》當中-的一個說法 有的地方甚至於還更慢 有的地方更早 但相差差不多三百年左右 相差大概在三百年左右 但無論如何-都在龍樹菩薩之前 有時候講得更早 那麼唯有馬鳴菩薩-出生的記載不同 共有十種異說 前後相差達三百年 今天我們就依著這個什麼? 曇景法師所譯的摩訶耶-《摩訶摩耶經》 就大摩訶耶《大摩耶經》 所說的較為接近考據的結果 為什麼呢? 為什麼接近考據的結果? 因為所有馬鳴菩薩的傳記-都提到他跟一位國王有關 是誰啊? Kanishka 是誰? 這個迦膩色迦王 對不對? 那麼呢 迦膩色迦 迦膩色迦王 那那個這一位阿娑……-不是阿娑卡 Kanishka這位大王有關 這位大王呢 西方人最會考據了 他去考據 因為一個國王-他要留下痕跡是很容易的 對不對? 那他去考據這位國王-所存在的年代 基本上考據出來 跟我們漢傳裡頭的佛經所提的-確實是相應 那這樣的話 一方面考據 一方面佛經說的嘛 那就接受了這個說法 說是什麼呢? 說是說他當時被怎麼樣? 被這個Kanishka-這個國王所請 講抓不好聽 請去了北印度 那麼他在那個地方弘揚佛法-弘揚開來了 那既然這樣子-一定同時代的人嘛 那你只要考慮 考據出這個國王的時代 那就時代就出來了-對不對? 所以考據出來是-西元一百年到一百六十年之間 那麼有人稱為馬鳴比丘 又有人稱他叫馬鳴大士等等 《付法藏因緣傳》裡頭-第十二祖 說他是第十二祖 《付法藏因緣傳》是禪宗的 說他是傳西天第十二祖 但有人說是傳第十一祖 這是因為記載的不同 怎麼說呢? 那怎麼說這記載不同-等一下會提到 那麼為什麼叫馬鳴菩薩呢? 因為他真正的名字不叫馬鳴 他叫阿濕縛窶沙-(As/vaghosa) 這樣子的名字 這怎麼說都不叫馬鳴 馬鳴是意譯 用意義來翻譯它-為什麼呢? 因為跟馬有關 為什麼跟馬有關呢? 有四種意思 這裡頭其中講一種就是說 因為他老人家說法的時候-那個各種馬都來聽 都聽得懂 那麼聽得懂之後 而且還了解、還感嘆-世間無常等等 然後就哭涕 哭啼起來就馬就叫了 咩……就叫起來了 就這樣叫起來 所以他講經說法眾馬皆聞 那皆啼 所以他就不要講就好了 問題是這樣 他是不是跟馬特別有緣啊? 既然馬聽得懂-為什麼牛聽不懂呢? 為什麼不叫牛鳴? 對不對? 那這個我們就不要再考據了 那總而言之是馬聽得懂就對了 也不是狗 也不是貓 所以叫馬鳴 那麼所以 那他叫馬鳴 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 那麼就是說 當時這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馬鳴菩薩傳》比較有可能 那什麼意思? 他就是說當時這個迦膩色迦王-他在北印度 他是月氏族的一支 月氏族又被咱們這個漢武帝 漢帝 西漢 趕……趕到了什麼? 跑啊!儘量跑啊 結果跑翻過喜馬拉雅山 也是咱們漢人把人家幹的事 然後跑到喜馬拉雅山-去定居起來 到北印度去定居 定居起來之後他就壯大起來了 他是被漢人趕到那裡去 結果他又去趕別人 他又去打別人 去打誰呢? 他去打中印度 打中印度的人 是這樣 那麼打中印度 中天竺的什麼人呢? 這個中天竺國王當時怕到了 怕到了之後 他就跟他講說 那你如果怕的話 這個……我兵臨你的城下 你如果怕 你拿三億黃金來讓我離開 我軍隊打到這裡來很累 我得拿錢 那我說我一億都沒有-我哪有三億? 那沒關係 你們國家有三寶 三寶各抵一億 第一個是佛缽-你給我獻出來 他有信佛 他要佛缽 第二個叫慈心雞 那個雞是不是很慈悲? 還是還是什麼? 還是什麼樣子? 我不太清楚 那麼 那麼再來呢 再來就是說 再來你有位比丘很會講經說法 那麼當時有另外的名字-就講那個什麼? 阿濕縛窶沙(As/vaghosa)-那個這個名字說 那個時候還不叫馬鳴 你把他捐出來 三個這樣一起捐出來-我就退兵 抵三億 欸!你看這樣他虧 這樣他比較虧 他發動軍隊打過來 耗費軍餉很多 什麼也沒拿到 就這樣拿了一個佛缽 一個什麼一隻慈心的雞 然後一位比丘就這樣回來了 所以一回來之後-大家都不敢講話 因為那個好的東西沒話講 可是一個人 只是一個比丘 長相好像也沒怎麼特別 那群臣就有意見了 他就說大王-我們耗費那麼多軍費 還買了什麼愛國者飛彈 什麼天弓、天馬-通通買了 然後還F什麼十五、十六 什麼什麼十八 還買了米格去打人家 那打了半天-耗費那麼多軍費 結果你弄了那三個東西回來 那這不是虧了嗎?-對不對? 尤其是弄那個比丘 也只是吃飯拉屎而已(臺語)-對不對? 他的意思就這樣 就是凡夫一個 那國王說-欸!我能當你們的國王 我自有慧眼 你們不信是吧? 好!來……你們牽幾匹馬來 他說牽什麼? 七匹是吧?還幾匹? 七匹馬 七匹馬然後怎麼樣呢? 讓牠餓了一個禮拜 然後拉到這位菩薩前面 然後讓菩薩講經說法 咱們也聽 然後一起聽-馬也跟著聽 那跟著聽了 這個時候聽著聽著呢 聽得大家嘴巴都開開的 哇!好棒哦 那個馬也聽得嘴巴開開的 結果因為已經餓了七天了嘛 沒得吃 沒有吃 那馬餓七天你看快抓狂了-對不對? 這個時候請那個馬夫去餵馬吃 馬也不吃了-你懂嗎? 馬也不吃了 你硬要牠吃-馬就叫起來了 牠不吃-我就是要聽 我要聽經我來不及吃 聽經吃東西沒禮貌-你知不知道? 牠不吃 是這樣 所以因為這樣子 因為有這個測試 所以說他叫馬鳴菩薩 我覺得這個比較可能 不然牛也可以啊 豬也可以啊 為什麼不叫豬鳴? 為什麼不叫牛鳴? 為什麼不叫狗鳴? 為什麼叫馬鳴? 對不對? 因為你國王-不會去牽一條牛來嘛 牛又不能打仗-對吧? 馬可以打仗嘛 所以他牽一條馬來試-這是很容易的 這是很可能的-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而且把牠餓七天 國王馬很多啊 平常怎麼可能餓馬七天呢 國王可以為了測試他 餓馬七天這是有可能的-對不對? 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比較可能 就鳩摩羅什翻的這個故事-所以我把它引出來在文裡頭 所以為什麼叫馬鳴菩薩? 是因為他講經說法-能夠讓餓了七天的馬呢 牠都專心聽經都不想吃 那我們就輸牠輸很累了 你看我才剛開始講了-你們就有人打瞌睡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不是說聽了說叫好 那人鳴而已-還不是馬鳴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有人啊……就睡著了 還在那個很舒服的環境之下-都睡著了你看看 所以說呢 現在這種凡夫講經實在很糟 毫無力量、毫無威德 好!OK 好!這就叫馬鳴菩薩來源 是這樣 那麼他老人家呢 是一個很有名的佛教學者 甚至於根本就是-《付法藏》當中傳的時候 佛的傳人嘛 所以說是第十二祖-或是十一祖 他甚至於也是詩人-也是文學家 而且他還是歌劇家 他還是音樂家 他自己編音樂 編音樂不打緊-還要編詞 那就是文學了 寫詞 而且是什麼詞你知道嗎? 他是印度開創美文詩學-的第一人你要知道 美文文學 就用最優美的、押韻的、-對仗的方式 來敘述偉大的歷史 美文文學的敘述詩的開創者 後面的幾個詩人在寫什麼呢? 寫那個印度教神奇的-這些內容的人 通通跟他用美文文學來做的-是他 他描述的文真是好得不得了啊 他在描述那個-太子出遊城門的時候 他說怎樣? 他說啊 注意聽啊 我可沒辦法唸出-那麼好的文字 我只是講白話文你就聽聽 哎喲!老人家真是厲害 他說整個城上面 當知道了太子要來遊城的時候 好多的女生來不及化妝塗 或者塗了一半 或者衣服穿了一半 通通擠到了樓閣、窗戶、門口-探頭出來看 你看這 然後他講得更美是說 探頭出來看 探頭到怎麼樣? 為了要更深刻的看到太子 探頭……一直探…… 探到了所有的身體-都懸到了窗戶的外面 像懸下來的花兒一樣 你想想看這種描述多美啊 但我講得真醜陋得要死-對不對? 你去看它原文就這樣 欸!這種-他用詩詞對仗 你看我剛剛那種描述法-你就讓人想像 你可以想像好多的美女-有沒有? 城中的美女 化妝了好的、沒化妝好的 衣服穿好、沒穿好的 通通擠到塞滿了窗戶、樓閣、-門口、窗戶、門前 躲在旁邊 甚至於已經忍不住全部擠出來 而且擠出到-身體腰部以上通通懸在外面 腰部以上通通懸在外面 像垂下來的花一樣 來看王太子 哦!他的文字真是美得不得了 文學家 然後這樣說還不夠 他還要作音樂去唱 唱了還不夠 幹嘛? 他要叫人去演 演了還不夠 他自己下去拉 拉琴、打鼓 敲鐘、打鼓 結果還不夠 他還自己去調琴的音色 最後還不行 他自己下去演 他是這樣子的 他自己下去演 他都做到這種程度 然後他那個文詞好到說 整個印度、南洋-通通在唱他的歌 流行歌曲 變成流行歌曲 在唱他的歌 他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哇!真是 所以人家稱他大士、菩薩 他講經說法可以到這種程度 難怪馬會叫 餓了七天不吃飯都沒關係 不吃草都沒關係 他可以到這種程度 這一定是有證悟的人 他發起大悲心之後-他能做得出來的事 而且你看看-才華橫溢到這種程度 全世界研究他的人是歐洲 那歐洲只要說到他就肅然起敬 只要說到他就肅然起敬 現在 現在 我說現在哦 是這樣 光研究他的那個《佛所行讚》-就肅然起敬得不得了 讚歎得五體投地 是這樣 然後他是哪裡人呢? 是中印度舍衛國的人 舍衛國就是俱薩羅 今天印度西北部的-拉普地河南岸一帶 就是俱薩羅的什麼?-娑枳多城 就是什麼?摩羯陀 這樣 摩羯陀國 摩羯陀國的人 它是一個城也叫國 摩羯陀國 那麼呢 這個迦膩色迦王-這個月支族的人 就是這樣往南攻 來攻這個摩羯陀國 不過眾傳記記載不同 有一說是東天竺的人 又有一說-認為原來是西印度的人 搞了半天-是後來才移居到中印度 這個也有可能 他出身婆羅門 他父親名還是姓不知道 就是名 父親為盧伽 名字叫盧伽 母親叫做什麼呢? 叫瞿那 可能是名 是這樣 家學淵源 學外道 所以初習外道 那遊歷各地以來 這特長議論 很會辯論 所以後來-才成為文學家、戲劇家 文學底子非常深厚 那麼呢 然後他老人家以辯論為事 就是喜歡跟人家辯論 去到每個地方 看看哪裡有學術-有學術會議的 他就在那裡立碑 立碑說我立義 跟人家 我跟人家挑戰 然後更扯的是 他是很卓越的論客 更扯的是 他呢 當時有很多小乘人的論師-跟初級大乘的論師 在那裡演說佛法 然後他怎麼說呢? 他說啊 只要是在中天竺這地方 這個演說佛法的這出家人 如果你不能跟我辯論贏的話 你們通通就不要打鍵槌-宣告十方要吃飯 你都不要吃了 那也不要受人供養 你們根本就是說輸我這個外道 哇!這樣好多比丘跟他辯論-還真的辯輸了 輸了還得餓肚子了 不能打鍵槌 不過怎麼辦? 他去托缽嘛-這樣就可以了 是不是? 結果他還說你不能受人家供養 那簡直要逼人家入死地了 所以說這個 你看龍樹菩薩怎麼樣? 他剛開始做外道的時候 結果荒婬無度-對不對? 那我們馬鳴菩薩不遑多讓-專門去踢館 對不對? 專門去廟上踢館 是這樣 所以說這些大菩薩 過去在還沒學佛之前 總是幹了一票-這種轟轟烈烈的事 都是這樣 所以說學佛不怕慢 你懂我意思嗎? 也不怕幹壞事 就怕你怎麼樣? 不知道浪子回頭而已 那麼好啦 這個時候脅尊者看看這-欸!這不行 他在定中一看 這傢伙跟我過去有緣 再不度他的話 所有比丘都被他搞得雞飛狗跳-也不行 然後就去跟他辯論 那麼辯論之後就收服他了 他就恭敬拜為弟子 並且出家學什麼? 一切有部 有人說不是脅尊者 是脅尊者的弟子富那奢教他的 所以說才會到底是十二祖-還是十一祖會混淆 原因就在這裡 到底是脅尊者的弟子呢?-還是脅尊者的徒孫 就差一輩 差一代 懂意思嗎? 所以才會分成十一祖或十二祖 是這樣 我覺得這都有可能 為什麼? 脅尊者當時是一個大德 他弟子很多 有可能是怎麼樣? 有可能是不可能他自己下去 有可能去找他弟子 讓他大弟子先去跟他辯論 可能沒有輸贏 還是很難分或怎麼樣? 還是已經輸了 把他帶來見脅尊者 脅尊者收他為徒也有可能 還是說脅尊者就讓他做徒孫 這都有可能的 我覺得印度就是反正就這樣 大概就好了啦 印度人不注重歷史-你懂嗎? 所以就不必管-到底是誰做他老師 總而言之是一脈相承學 初學說一切有部 好!那麼呢 所以說他很凶悍 是這樣子的 那麼而且人家脅尊者-還是以神通力乘空 從北印度到達什麼? 中印度來 中印度來 那麼來跟他議論 讓他輸了 所以說他就做為弟子啦 那麼之後他學說一切有部 這博學三藏 是明達內外典 又看到了沒有? 所以說自來菩薩弘化 他是內典研究-他外典也得研究 世學 世間之學他要研究-也要了解 那麼呢 那麼講經說法等等-他才能應付得了 那麼行化中天竺境 他本來就在中天竺 那麼導利群生 朝野貴賤僧俗四輩-是咸皆敬重 朝野 政治人物中的朝野 還有貴賤 一般老百姓中的貴賤 還有佛弟子當中的四輩-對不對啊? 僧俗四輩 也可以說在家的、出家的 學佛的、不學佛的 在朝的、不在朝的 販夫走卒等等 通通敬重他 哦!這不得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不得了哦 那麼稱為功德日 「日」有遍照之義 功德 功德遍照 謂之功德日 那麼受菩薩之稱號 那個時候人家才稱他是菩薩 所以又馬鳴大士、馬鳴比丘 乾脆稱馬鳴菩薩 給他個稱號叫功德日 這是很難得的 所以古人都是人家給他名稱 現在人不是 是叫自己的徒弟給自己名稱 這就很難看 是不是這樣? 自己搞文宣 那自己找人寫書-寫他自己 我是覺得這個-佛教並不教我們這樣 好啦!接著再來 其後崛起於北天竺的月支氏-的迦膩色迦王 就是後來建立貴霜王朝的-這個前期王朝 這個王朝 這個王朝來攻劫這摩揭陀國了 那麼劫馬鳴菩薩北去 為什麼叫劫他北去? 他傳記裡頭說-就是以那個錢來跟他換 送三億金 所以說你有佛缽 你有什麼? 辯才比丘 當作兩億金 是這樣 當然另外的地方還講到說 有慈心雞-能夠給他當作第三億金 那這地方意味著說-他給他一億金 有多少拿多少 那剩下兩億拿佛缽-跟辯才比丘來抵 拿來抵就對了(臺語) 是這樣 國之重寶 古來一直都是這樣-對不對? 現代人愚癡 所以說他不懂得這樣 那麼再來呢 菩薩這個時候 這個是本來這樣子 結果你知道嗎? 那個摩羯陀國的國王還不願意 他說這我家的 這個佛缽可以給你 這辯才比丘怎麼可以給你? 那還是馬鳴菩薩自己跑去說的 他說國王你有善心、好樂佛法 你看看這國內都是佛法鼎盛 不過這因緣也只能在國內 現在他既然要我去弘揚佛法 你也信佛的 那還不如那我就去 那也解一國之危 那然後也能把佛法弘揚 這國王是這樣 是表示敬重 他怎麼可以說我國家打輸了 就來……師父!那你就去抵吧 他總不能這樣講 所以他要表示我拒絕 那這個時候馬鳴菩薩要看出來-國王的拒絕其實是也很困難 因為就被人家圍得苦哈哈的-打不過人家了對不對? 所以得要他自己去說-說我要去 這樣彼此顏面顧住了-你懂嗎? 你懂意思嗎? 如果馬鳴菩薩那個時候說-看嘛!看嘛!看國王要不要嘛 你看這不就完了嗎?-對不對? 你說是要還不要咧? 如果要-不尊重師父嘛 如果不要-我國家被圍城嘛 經濟不能發展-對不對? 商人不能出去做生意-是不是啊? 外面的貨物不能送進來 你馬上就死翹翹啦-對不對? 所以馬鳴菩薩非得說這話不可 所以要會做人-你懂嗎? 他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所以他就自己去說了 說了之後 當然國王要表示怎麼樣? 非常的難堪不捨-最後餞行 然後把他送走-對不對? 然後彼此都鬆一口氣 然後三方皆贏 對方可以怎麼樣? 可以就鳴金收兵-對不對? 光榮返國說打勝仗-還帶了一個國家重寶回來 然後這一邊就說 我們的師父真是了不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然後對馬鳴菩薩來講-是怎麼樣? 我可以弘揚佛法 他終究不是來吃我的肉的嘛 不是那個西遊記講的-要吃玄奘大師的肉 不是這樣 他在請我去弘揚佛法的-我也樂得去 不然我也不能出國 我被國家當作國寶-我也不能出國 對不對? 所以三方皆贏 整個事情是三方皆贏 要懂做人啊 要看出這個道理來 後來呢 後來我們這一位 這貴霜王朝還打到哪裡? 打到打到伊朗那裡去 你懂嗎? 所以也把佛法傳到伊朗 所以神學士-才會有那幾個佛像好打 原因就是這樣 也是這樣來 也是貴霜王朝打到伊朗那裡去 然後波斯那一帶 伊拉克那一帶 傳到那裡去 那裡到現在還有很多佛教遺跡 是這樣來的 也都是因為這樣來的 他這樣一路這樣弘揚-就出去了 他打到哪兒-佛法就弘揚到哪兒 這樣了解了嗎? 是這樣 這樣佛法弘揚開來 哎呀!怎麼感覺講得很快-還講這麼慢呢? 時間又到了 我們得回向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