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就這個《大乘起信論》-在佛法中的位置 我們從各宗派的判教立場來看 大略的來看 或者是從賢首大師的-大乘三系來看 我們看出一些它的 它所佔的地位、位置 接著我們再從那個-緣起論的觀念來看 那我們上一堂課談到了這個-業感緣起及賴耶緣起 那麼業感緣起 我說是由你動作 你的身、口、意的動作 造作了之後-餘下的一個餘勢形成叫做業力 以這個業力-來牽引著你的今生的種種 那麼它其實當然也是講三世 主要也是講三世十二因緣 當然也講 它也牽引到下一世 不過關於這一世-到下一世的一個 一個具體的一個-可想像的一個方式 它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並不能說它錯 因為它所注重的重點在於-了解生命的煩惱原因 是基於一個這個什麼呢? 苦惱的業力之集 那麼推動著你今生受苦 所以說業力裡 在業力的觀念裡頭沒有偶然 沒有剛好你倒楣 沒有你很衰 這種觀念是沒有的 你娘為什麼把你生成這樣? 你回去跟她吵也沒有用 這是你的業力所感 但我最近看有些-寫很多論文的長老 已經往生了 他竟然還會提到說 因緣是什麼呢? 因緣就是某一種偶然 它甚至於代表某一種偶然 「偶然」這多可怕 怎麼會有這種話語出現? 我可以把它列印下來給大家看 怎麼會講成這樣? 業力裡頭不會有偶然的 那要偶然-他偶什麼然呢? 是不是? 是要偶然成佛 剛好不小心去成佛 那要不要大家簽簽大家樂-或者是什麼彩券 在業力的因緣裡頭-絕對是嚴密的因果 只是這個因果本身-眾因眾緣所成 殺人則死 這是一個機械性因果論-或者宿命式因果論 殺人不一定則死 你如果逃亡逃得過的話 不是這個意思 我是指說 殺人的人如果堅決的慚愧懺悔 對不對? 那麼主動投案 然後真實的表示自己的慚愧 那殺人不一定則死 是不是啊? 那這還是因果關係嘛 就好像你將要-被處罰吃一粒鹽巴 整個這樣生吞吃 哦!那還得了 可是我泡水 我慢慢喝 我總可以喝完吧 我還是吃完那一粒鹽巴 是不是這樣? 那麼如果說是機械性的因果 那咱們釋迦佛曾經殺死五百人 甚至於把他媽媽一腳踹死 釋迦佛曾經幹過這種事 是這樣 結果他下地獄去 但是他求懺悔 很快地獄果報結束 他也曾經做一個貪婪的商人 一口氣把五百個…… 那個船上五百其他商人-全部給弄死 他自己拿了財寶自己跑 有夠厲害 那結果呢? 他去求懺悔 所以諸位-因果當中才具有各種可能性 你的一切善的行為-才具有價值性 所以因果不是拿來騙人的 因果不是說畫一個地獄的景象-十殿閻羅把你給嚇了個半死 恐嚇你不得造罪 我想不是這樣子的 不是這樣子 地獄的果報是你的心所感 就像你 沒有人經過你同意啊 你娘你爹就把你給生下來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那是爹娘的貪染之後的副產品-你要知道 所以有人說-哎呀!爹娘恩重如山 這種說法都是一般性的說法 爹娘恩重如山 在某個意義上-當然我們提倡這樣 可是你要知道 很多人養兒育女是為了防老 是為了彰顯他的價值 是為了繼承他自己的事業 乃至於在某種意義上 只是為了跟人家聲明-我也能養兒育女 他對他自己的兒女-並不是真心的這麼愛 並不是這樣 甚至對自己的兒女-愛也有偏頗 對吧? 如果是真心 真就不假 那就不會有分百分之九十-跟百分之六十的差別 是不是這樣子? 為什麼會有差別? 嗯?私心為本 所以說爹娘的這一種愛染 副產品是產生我們的生命 當然不只是他們啦 還有我們跟他的業緣交參著 然後才我為他(她)所生 這只能講因緣性的-你應該要盡你的責任孝道等等 但這不等於你要為父母-為兒女而犧牲生命更高的價值 修道的價值 當然如果你為了你自己的私欲-嫁到老遠 為了你自己的私欲-跑到老遠去做生意 然後你不回來看爹娘 爹娘生病了 你也說我很忙啊-沒機會回來 我想這個就是你的私欲 我想這個就符合了-世間講的不孝的原理 因為你的私欲-重於去照顧一個人嘛 照顧一個曾經照顧你的人 那當然就沒話講 可是如果你是為了-更大的修道意義跟價值 那麼你要光榮的、理性的、-堅決的去走向修道之路 那麼這不可以說你是不孝 不可以這麼說 你說虎毒不食子 這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是假的 老虎餓了就吃自己的小孩 從來各種生物 就是自己如果餓了的話 就是要吃自己的小孩 以保證自己的基因 能夠保留一個比較好的-流傳下去就OK了 牠(他)會把其他多的吃掉 包括人 在民國初年還有易子而食的 這我父親親口告訴我的 諸位 所以說父母對兒女愛-是不是叫做天性? 某種意義上是 但絕對不是你想像中-這麼完美的愛 不是的 哎呀!法師-你怎麼講這種話? 現在都已經沒有倫理了-你還講這種話 沒辦法!我必須把事實講出來 但是這個意義上並不代表你要-輕視父母對我們自己的恩情 不是這個意思 我只是要告訴你 佛教的因果業感論 它是很清晰明白的建立了一個-因果之下的道德理念 它不是莫名用想像的方式-去建立道德理念 佛教仍然同意、強調-而且支持所謂的孝道 然而那是基於內在-對一切眾生的悲憫 以這個為基礎 然後我說因為今生今世的父母-與我緣深 所以我對他特別的施予什麼? 那種無悔的這種孝順 哪怕父母對我是惡心惡相 他是我親生父母 都可能對我惡心惡相 那我沒有什麼好說 因為那是我的業力所感 所以我今天我來孝順他-是因為我生而為人的價值 諸佛菩薩愛護我-像愛護一子一樣 我今天愛護我的父母 我不用愛護他為一子 我只要盡一般世間的孝道 我都要記念他過去對我的惡 什麼樣子的對我-沒有教導我 我四十天就把我丟出去了 比如說我 四十天就被人家領養了 對我真是沒有愛 那是你的因緣 這就是業感因緣 沒有你偶然、沒有你倒楣-遇到這種爹娘 沒有這個事 所以說在業力的因果觀念當中-操之在我 我對待我的父母 我應該學習的一種-緣起跟真誠的無我 哪怕他對我這麼的惡-我仍然要感激他 他給我這個生命 在這一世讓我有這個機會-給我這個生命 雖然這個生命搞不好-過到今天為止基本上很累 但是我聽聞佛法了 我接受了佛教的熏陶 我當然不能用-一般的報復的心理來對待父母 這不是基於父母應該要愛護我 或者曾經愛護了我 或者曾經為我犧牲多少 所以我給予回饋 這絕不基於這個 只是因為我了解業感 我來投胎就是與他有業感 那麼既然有這業感因緣 我感激-並且我想要圓滿跟他的因緣 要圓滿我內在的無我 所以我要五體投地 沒有理由的 不需要講求條件因緣的 去愛護、去孝順 如果在家的話叫做去供養-去奉養我的父母 諸位啊!這種道德觀念-是沒有任何假相 沒有任何假想 更高、更深、更完整 而不動搖的道德觀念 像儒家先建立了父母是天地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所以你也只能夠-永遠的接受父母的指導 並且對父母-絕不可有任何的反抗式的孝順 像這樣子的觀念-是一種強壓式的 不過也沒辦法 他沒有覺悟嘛 他沒有緣起現嘛 他沒辦法-他只好建議你這樣 這樣也對 就世俗來講這是夠的 可是它不足以遂行於-一切人類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在佛經裡頭 我們在很多的事實當中-我們看到 父母對兒女壞的那多得是 尤其現在 尤其現在的女孩子 生了小孩根本自己不想養 她寧可去賺錢 那現在的父母 父母也寧可讓自己的-媳婦兒、兒女怎麼樣? 雙薪家庭 趕快賺錢買一間房子 買了房子又有房貸 還有房子買得遠遠-還要車子啊 車子還要消費啊 房貸啊、維修啊 繼續雙薪家庭 所以現在的兒女 現在我們的下一代-大部分是阿嬤養大的 很多都這樣 那這個就是 你看看 那這個所謂的真正的親情-在哪裡? 很弱的啦 所以如果沒有佛教這種-業力緣起觀 來展示、來堅定所謂孝順的-更內在的價值意義的話 我告訴你 儒家是很難的啦 很難 它沒有事實為基礎 缺乏事實為基礎 基督教、天主教-也在某個意義上也很難 因為人類已經開始-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對不對? 基因也在自己改變 要生男生女他都自己調整-自己調配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如果一知道-這個基因有問題 弄掉 我們要搞一個-強力基因的人來生 這都很容易的事了 對不對? 所以上帝的權威也一再被挑戰 但是唯有佛法 它能夠給人類建立更加深層-穩固不動搖的道德基礎 雖然佛教重點不在講世間道德 然而它卻給了世間道德 一切宗教跟一切民族、文化的-共同道德的基礎 這就是因為業力因緣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沒有怨、沒有恨 諸位啊!如果你的生命-不能調整在這個方向上來 怨怨恨恨 哀哀愁愁 苦苦惱惱 痛痛恨恨 心中老有一個報復 老有一個「恨」的想法 永遠離開佛法了 要相信我 放下你的柔 放下你的那個心-柔軟下來 我放不下啊 我已經習慣這樣過日子了 對!有的人是以恨來過日子 那怎麼辦? 去跟佛菩薩求吧 皈依裡頭的第四項-依靠 你要告訴佛菩薩我錯了-但我放不下 求您老人家慈悲加持我 你說這不是求自己嗎?-你怎麼求佛菩薩? 笨蛋 佛菩薩就是在你心中 那是你心中的清淨光明 你求佛菩薩的同時-就是求你自己 不要那麼樣顛倒-自以為是說要靠你自己 靠你自己輪迴到今天了-還靠你自己? 很多人修行 研究了幾天佛法之後-就告訴人家 佛法裡頭不講神通的-不講神崇拜的 也不用崇拜佛的啊 那個就是自己而已啦 一切都要靠自己啦 這種說法這是知道一半-那自以為全知 先去求佛菩薩 你說那是不是鬼神崇拜? 崇拜你個頭啦-崇拜 是你內在的覺醒 這也就是《大乘起信論》講的-真如自性 放下你那個顛倒的我 放下你的現在那個顛倒的想法 到佛菩薩前面去說我錯了 越苦你越要說這個話 我管你哪一種苦 缺錢、缺人、缺情、缺地位、-缺名、缺健康、缺朋友 一切皆缺-快死人了 通通一樣 通通一樣 到佛前去說我錯了 我苦就是我錯了 只要你有苦就錯了 沒有理由 只要你有恨就是你錯了 沒理由 要有這種堅定的想法-那就一切修起 所以我們說要加個慚愧、懺悔 我們的德目 恭敬、調柔、老實、正直、-慚愧、懺悔 然後感恩 這就是慚愧、懺悔 錯了 這就是其實是業力因果觀-最一開始你就要建立這種觀念 所以業力因果不是一個理論 它在內在裡頭-形成了你的一個道德基礎 你要這樣來看業力因果觀 所以這業感緣起是這樣 諸位!以這個為根本 往下的通通不離這個 不過更加的發揮這樣而已 更這樣而已 那麼再來就是阿賴耶緣起 上一堂課不講了 這個……儲存於生命的主體-這叫做什麼? 生命的主體叫阿賴耶 這個阿賴耶也不可得 不過它像一個生命的主體 它承載著 永遠承載著這個什麼呢? 承載著這個業種子 那麼隨著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的牽引 我上一堂課講過了 簡單的說了這些緣 然後牽引你呢 有緣、有因 「因」者八識種子也 「緣」者這如是三緣 這個來牽引 那麼即起現行 有緣聽得懂嗎? 有緣聽得懂嗎? 緣 緣是什麼? 緣就是疏遠的因叫做緣 可以這麼提 可以這麼感覺 一種誘發 不過這個呢 也因為將將好-因為它講一個緣字 使得生命成佛這件事情 就顯得有時候有一點兒-怎麼樣啊? 有一點兒被動 這也是這個唯識學當中-某一種給眾生的一個不確定 它給眾生的不確定-第一個就是待緣而生這種觀念 這種待緣是無法認定的 其實在這個世間上 現實的世間-待緣是很可能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比如說 有誰說今天種的稻子-明天就收的? 一定要待緣 你急!你急破頭也沒用-就得待緣 是不是? 所以說待緣這個觀念-確實是真的 是存在的 那需要種子這個也是的 這塊土地裡頭-就是沒稻子的種子 你去拜它、求它-它也長不出稻子來 你下多少種子也長不出稻子來 那沒因不成果 那也是 可是當它放到一個更嚴重的-「成佛」這件事情來的時候 就會讓人覺得有無力感 第一他也認定成佛要因的話-那到底誰有因、誰沒因? 他認定有人有因、有人沒因 那這就慘了 這就顯得一定這眾生當中-有一群人 他叫做一闡提那一類的-他不能成佛 再來待緣成佛 也要修嘛 努力修嘛 這叫待緣 可是努力修不保證一切 因為緣就是一個不可控制-要等待時機的 某種意義上是要有時機的成熟-需要時間的流轉來給予圓滿的 這個時候你成佛就變成是一個-不能絕然的全部控制一個態度 所以要仔細研究下去的話 你會發現在這裡頭-擁有了某一種程度的缺憾 但是它補足了-前面業感緣起當中的不足 什麼呢? 關於輪迴過去這個過程當中-承載著的是業力種子 這種觀念明確的解釋了-六道輪迴的必然性 你的種子不壞嘛 是這樣 那也解釋了為什麼-造惡的人會今天享樂 因為緣還沒來 惡緣未來 這種觀念 這裡頭也去除了什麼-不可知的神秘力量 天神、上帝這種力量的施予-就完全不必了 就完全不必 完全就是業力因緣所使然 好的 那麼這個時候-它也解釋了什麼叫業力 業力是來自於眾生心識之-阿賴耶識中所執持之種子 這個種子遇緣則生起這個現行 那這個現行就是一種業 就表現成為一種業力的行動來 業力的牽引力量來了 然後這業力的牽引力量-能夠什麼呢? 就再熏染新的種子 新熏的種子 然後那個新熏的種子再遇緣 然後它又再產生現行 現行之後再熏出新的種子 這樣輾轉現行 輾轉內熏、新熏 新熏又生現行 現行再新熏 這樣輾轉的依存-互為因果就無窮無盡下去 這個就解釋了-前面講的那個業感因果 它不提什麼 它只談說有個餘勢力量 那餘勢力量是什麼東西呢? 原來是業力因果-這個種子在產生熏 這有點像我們牛頓力學 牛頓力學只談引力 那引力是什麼它不說 它是說事實證明這兩個東西-擺在一塊兒就會吸引 那就叫引力 比如說 那磁力是什麼? 電磁力是什麼呢? 電磁力就正電、負電-擺在一塊兒 咚!它就吸過去 那會吸過去代表了一個力量 那至於叫做什麼呢? 不管!反正就叫力 模糊的給一個「力」字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的時候開始-就開始把它怎麼樣? 把它研究了說-這是有粒子化的東西 是有粒子在做交換 有particle(粒子) 有粒子在做交換-所以它產生力 聽得懂嗎? 就好像說我為什麼能吸引你? 很簡單 我丟一個球給你-你也丟一個球給我 我丟一個球給你-你再丟一個球給我 互相丟球的時候-我們就互相吸引 是這樣 它把力的內涵看成了粒子狀態 這就是二十世紀在發展的-新的量子力學的觀念 就是這樣來的 那這裡不是也這樣嗎? 剛開始談的是業力 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叫力量 是一種概念中的東西 漸漸的它到唯識學裡頭-給了一個具體的東西叫做種子 所以種子遇緣熏起心的現行-名為什麼? 業力招感 它就把具體化 那也很明確的解釋了-整個事情的 呃!整個人生的那流轉 以及六道輪迴的一個主體 它就有了 所以這個時候 阿賴耶含藏種子乃是-一切生起萬法的根源、的本源 這我想稍微了解一下唯識-學過唯識的人都知道 對不對? 這就是賴耶緣起 以這個阿賴耶的含藏種子 它含藏種子是因為種子-不是阿賴耶本身在做什麼動作 是因為它含藏種子 然後生起 好!這乃是比「業感緣起」論-進一步的對現實存在 做一個因果關係的一個解析 叫賴耶緣起 這在如果講一個歷史的發展 在這之前呢 《俱舍論》一直發展成為-業感緣起的同時 它似乎覺得業感緣起本身 這個業感是有一個無表色、-微細色在維繫著這些東西 它就不談心 就這樣子會落為一個-具體的東西在那裡 可是在阿賴耶識的觀念裡頭-那個種子意是沒有具體的東西 它只是用種子的概念 但不是一個東西 不是一個色法 那麼這當中出現了龍樹菩薩-就破斥了這種說一切有的觀念 就建立了空宗 然後慢慢的才由-阿賴耶識的這個唯識學 再為了彌補空宗 所謂中觀思想的-這個「有」部分的不足 才去彌補它的 是這樣 這中間插了一個-龍樹菩薩所建立的空見 空性見思想在前面 然後之後才有賴耶緣起 那麼接著就是第三-就真如緣起 真如緣起 什麼是真如緣起? 也可以叫如來藏緣起 什麼叫如來藏? 如來者佛也 就佛的含藏(ㄘㄤˊ) 含藏(ㄗㄤˋ) 含藏(ㄘㄤˊ) 佛的一切功德、功能的含藏 含藏在這個如來藏這個觀念-之下 它是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 我已經說過 我上一堂課就講 有人把它認為那就是梵我 這是你自己的想法 人家沒有說-它是具體的一個東西 我說 而且它也不是創 它也不是單一一個 是每個眾生都有 對不對? 梵我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大梵」這個思想-是只有一個的 是眾生要跟祂合一 不是等於每一個人都有 都自己都是梵 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種特義我 並不是在如來藏裡頭-建立這個觀念 如來藏只是一個概念 代表了一種生命的一種功能 你要這樣想 一種功能的聚合 聚合 它有這種功能 它有這種功能 我們說那叫如來藏 什麼呢? 清淨、莊嚴、平等 然後這個…能生一切染淨諸法-這樣功能 如來藏怎麼會能生染淨諸法? 那麼它就說明了說 由於不了如來藏 在這一剎那-因為不了而生起無明 生起無明之後-無明妄動 然後就產生三細-最後六粗 三種微細的心-接著六種粗重的心 然後就形成了這世間種種妄見 世間種種妄見由心所投影 這種觀念基本上-阿賴耶緣起已經就有了 不過阿賴耶認為-那是由種子的現行熏出來的 但是它就不那麼認為 它認為那根本就是-你生滅門當中生起、漸漸生起 所以根本上是由真如心的水波-就是它的妄動所生起 根源不是種子-就是真如 是這樣子 是這種觀念 現在在講真如 真如你不要睡覺-我告訴你 真如睡覺就沒辦法修行了 那麼好 主要係依據《大乘起信論》-而說者 謂眾生心識之阿賴耶識 雖是發動宇宙一切現象之本源 然溯其根源 則為含藏如來 則為含藏真如之如來藏心 諸法係真如由無明之緣而起動 猶如海水本自湛然 由風之緣而產生這個千波萬浪-翻騰不已 那麼這當然-這是一個一般性的解釋 眾生心識 這裡頭其實要講清楚的是 眾生的心識之阿賴耶-是發動一切宇宙現象之本源 然而這個阿賴耶 真正能發動的本源-並不是它上面所負載的種子 這就是前面講賴耶緣起的概念 它不是 是阿賴耶本身 阿賴耶本身它所含藏的-這個如來藏心 所以這個話是有問題的 其實阿賴耶 阿賴耶所含藏 那是不是阿賴耶裡頭-有一個什麼東西? 其實並不是 是倒過來說 是真如所發起 只是因為真如起什麼呢? 起 呃!不是真如起顛倒 是因為不了真如 所以起了什麼呢? 起了一個……妄念 起了一個無明 這個無明識就在真如當下名-給另一個名叫做阿賴耶 是這樣子 所以並不是阿賴耶-倒過來含藏一個真如 不過這個說法 我們到時候我們可以修改一下 它並不是這 真正的它的論的原意-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呢 不過怎麼說你就知道 那麼一切因為 因此諸法係由真如 這個真如心的一念不覺-所產生的什麼呢? 無明、妄動 這無明妄動-就生起了所謂生滅門 它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真如當下另一個名字-就變成阿賴耶識 就好像說海平靜無波 對不對? 那就叫海 可是當它起風的時候-我們說它叫浪 它並不是有兩物 也不是兩物和合 也不是融合 也不是誰包誰 它就同一個 這種觀念要有 是這樣子 好!那麼這樣子呢 不過有人會這樣講 無明 真如一念不覺生無明 死了……(臺語) 真如怎麼會一念不覺呢? 怎麼會一念不覺? 怎麼會? 那真如要一念不覺 那你成佛了恢復真如本性 然後再來又來一個一念不覺 然後又變凡夫 那不死人了 是不是啊? 是應該說眾生不了真如 真如不會不覺的 真如就是覺 它也不會沒來由的就不覺 無始以來就有眾生 換句話說-無始以來眾生不了真如 所以它才妄動而起 是這樣 它概念上是這樣 「無始」是佛教裡頭-很重要的宇宙觀 因為人類有了一個-「開始」的想法 線性的思考 宇宙這件事是無始 所以既然叫無始-不需要創造主 所以一切講到真如-真如不是來取代創造主的 但是它具有-類似像創造主的功能 它能生起種種世間 不過重點是 上帝是一切時間跟空間-跟生命的開始點 可是真如卻不是-一切時間跟空間的開始點 因為無邊無邊的眾生-有無邊無邊的無始 它沒有一個開始 但是當我們說他是眾生的時候 我們就已經知道 他是因為迷於真如 所以生起這種生滅的妄想無明 這就形成阿賴耶識 所以他的阿賴耶識是可染污的 本身是染污的 而且它也可以熏成清淨的-那就變成真如 所以跟唯識學阿賴耶是不受染 也不淨、也不污 也不染污 不受熏 這完全不同的看法 名字也叫阿賴耶 但看法不同 這樣知道嗎? 是這樣 好!那麼呢 所以說 如果我們把真如想像成海水 那海水有兩種相 一種就是什麼呢? 起波瀾相 一種就平靜無波相 清淨無波照朗萬物 清楚明白 這是它的什麼? 真如門 起波浪相 這是它的生滅門 這是它的生滅門 通通就是這個海水在作用 要有這種觀念 好!當知前所說阿賴耶識 自身雖是無覆無記-就是非染污性 非染污性 但若上溯至無始以來 這阿賴耶識-都是被有漏種子所居 所以內容形式上它是染污 因為它被無始種子-這個染污的種子所居 所以表現出來是染污 雖然阿賴耶本身是清淨 可是你上面一大堆點 一大堆那個染污的點在上面 所以感覺上它是染污 至少它表現出來都是這樣 它也無覆無記 沒有覆性 沒有記 「無記」就是不善不惡 「無覆」沒有被染污到 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來看 如果就阿賴耶識無始以來-含藏種種的種子這樣來說 它到今天為止對我們凡夫來講-我們也是含藏種種種子 阿賴耶再怎麼說 它上面一大堆這種種子 你也不會有清淨的內涵 不是有清淨的內涵 是這樣 乃至於你造惡 這惡就是惡 就是惡的種子產生 是這樣 這第一個 有這個問題 所以它不可為理想人格-以及理想境地提供一個根源 它沒辦法 它沒辦法 所以它成佛要有那個種子 那唯識 那因此呢 瑜伽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無著菩薩 面對這些問題 提出了無漏種子無始以來-寄存於阿賴耶識的說法 來做為一個交待 無始以來的種子-已經寄放在這裡了 問題也麻煩 無始以來寄放 那這寄放終究還不是你本來的 因為不是阿賴耶識本身是清淨 不是!它只是沒有染污-這樣而已 它不是成佛的根本 成佛根本要種子 就是要那個清淨的種子 這清淨的也寄放在-阿賴耶識這一邊 然後把它熏成清淨 然後最後就讓這個阿賴耶識就-上面充滿了清淨的種子 就變成大圓鏡智 給另一個名 是這樣 所以寄存便顯示了無漏種子-非原來的阿賴耶識所擁有 並會得出一闡提-這無善種子的眾生 這個不能成佛的這種結論來-就跑出來了 對不對? 它自然會找出這種結論 而且待緣的這種規定 它要待緣嘛 這規定也使它的增長 就是善種子的增長變成要待緣 當然緣是你可以創造 可是你創造不等於你把握得住 就好像我努力的賺錢-不保證我賺很多錢 意思一樣 但那因果還在 不過奇怪了 就是需要一點時間去滿足 就好像我農夫種稻子 我種下去了 對不起!我已經努力種了 剩下來我什麼也不能做 我得等它 時間等它 等它時機成熟才會醞釀出來 那這種待緣的觀念-在唯識學裡頭是很重要 一定要種種緣嘛 是不是? 那這種待緣的觀念 也使得你在增上清淨無漏種子-這件事情來講失去了主動性 你要待緣 由不得你 這樣 所以成佛終無主體上的一個-自主性、自由性 所以這個大乘佛法-就從另外一條思路 沿著菩薩道的觀念來反省 它認定眾生會行菩薩道-這為什麼? 佛陀本生故事-有行了很多菩薩道 這又為什麼? 因為有本覺的覺性 本具的這個覺性 所以現實的生命當中-雖然是無明煩惱的結構 但終有一天會被-覺性發出來的作用來消除它 所以換言之 具有染污內容的阿賴耶識-已經不是眾生心體的本質 它反而是什麼? 反而是客塵 是如來藏那個清淨的本質才是 那個如來藏清淨的本覺-那才是你眾生的本質 這反客為主了-你懂嗎? 本來是說-要有個清淨的種子放進來 那你那個阿賴耶去承載它 現在倒過來 阿賴耶本身的染污性 不是!種子 不用種子的染污性 是一切眾生的染污性-都是外來的 是你眾生本來就有一個-不叫阿賴耶 叫做真如心的這個清淨性 所謂我們今天凡夫-煩惱相、不圓滿相 那是在這真如上面所起的-種種一時的這種染污相而已 所以你的本質是清淨 這裡頭應該用海水譬喻才對 我眾生的海水性-是本來就寂靜不動 莊嚴無分別 不過因為-不覺這個清淨性、不分別性 所以我攪動它了 我不知-產生無明 無明產生妄動-而攪動它 在這種觀念-才產生了種種的顛倒妄相 所以顛到妄相不是本有 也不是 那清淨之覺性不是外來 懂我意思嗎? 所以顛倒的妄相不是本有-它終究會成為客人一樣離開 那清淨的真如不是外來-我本來所得 那我凡夫也有 所以凡夫面對現在的煩惱-種種煩惱相 他會知道這煩惱不真 因為它是客塵 凡夫望著佛-他會知道我跟佛一樣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你看 所以這樣子呢-就超越過唯識學的觀念 對不對? 那使得我們眾生-在修行這件事情上 顯得非常的有把握 顯得非修不可 因為我有清淨心 它也不壞什麼? 它也不壞緣起啊 對不對? 一開始的無明-就是因為你不了真如 這不了就是緣 然後起無明 那因為無明起來了 那就有妄動 所以也無明為因 是不是? 你說你要待緣而起也沒關係-看你怎麼待緣 總而言之它有因緣、有緣 那就產生無明種種的業相 種種的業識 種種的什麼呢? 這個見分、相分-種種出現 然後就產生種種宇宙萬法 所以這裡頭-也沒有壞所謂的緣起 沒有壞所謂的緣起 那在這種觀念呢 所以說這個本覺之性為這個-染污的阿賴耶識所覆而已 所以如來藏才是本質 這就是瑜伽學派講 這就與瑜伽學派的講法-是主客異位了 無明煩惱變成了客塵 這不是經驗上推論的思惟 而是一種直觀超越的思惟 超越性的思惟 你就相信什麼呢? 相信有那個覺性 禪宗之所以他要去參禪 他就得先相信這個 不然就參不下去啊 參來參去我就不能成佛-我還參什麼啊? 是不是啊? 但他就相信我有佛性 那不知道怎麼了讓它睡著了-(臺語) 怎麼這就睡著了? 我就是一定要把它找出來 他再怎麼找得頭昏腦脹-他也相信一定有 所以他才能參 不然他怎麼 他沒看到-他要參什麼? 他要參到哪裡去啊? 是不是?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它是一種經驗的直觀 呃!不!它是一種直觀 它是一種超經驗的直觀的 它不是一種經驗性的推論 經驗性的推論就是 因為我有煩惱-我反推它是種子、種子意 是這樣這是經驗性的反推 那我是煩惱-我當然不知道我有佛性 我不覺我當然不知道我有本覺 可是我就相信我有本覺 這個時候非經驗了-對不對? 成佛從來沒有人有經驗過 誰成佛過? 來!舉個手 告訴我那個風光怎麼樣? 沒有人有 這個兩千五百年來-只有釋迦老佛爺他有而已 其他人從來沒有一個人有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為什麼-有人要去開悟、見佛性? 他就直觀的相信他一定有 我一定有 懂嗎? 這是一種超經驗的直覺 所以禪宗才會發展成為-用參的方法 原因也是這樣 所以說這也多少有跟-《大乘起信論》這種觀念有關 因為我相信有真如-那我就去找尋它 結果所以你看看 它也是用無念為宗、為方法 無念 你看《六祖壇經》也是無念 也是用無念為修法 也是這個概念 所以這都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種超越性 直觀的超越性思惟 跳過經驗心識的曲折 經驗的心識來看這些-種子怎麼樣生起? 怎麼樣生起煩惱 種種煩惱心所 這個五十心所的 五十一心所的什麼煩惱心性-怎麼樣…… 他這一些他就直觀它 這就是都名為煩惱 你叫不出名字也沒關係-反正就是煩惱 這樣就夠了 那我知道這些煩惱不增 一筆就把它掃到一邊去了 那我呢 我與其去拔草 就斷煩惱 一一去斷 我還不如趕快找真如 真如坐在那裡 趕快去找那真如性 這跟什麼呢? 這跟這個文殊師利菩薩的-《所問經》裡頭提的是一樣 他說與其你一一要去拔草 你還不如種一棵大樹 樹下面就基本沒有雜草 不過現在有那種夾剪草 就專門長在樹下面 那個是一個譬喻 經上的一個譬喻 一般性的那種雜草 它在樹蔭下面沒有陽光-長不起來 是這樣 所以要直接去找真如 真如自性如來藏 顯發如來藏 現前煩惱通通如影如雲 不去體會 不去管它 在這裡也是對的 你專攻在一個-清淨的真如心上面 你要起煩惱你不理它 起煩惱不理它 當然你也不會主動去造惡 不理它不等於去造煩惱 不理它是指 我一直專注在方法上-找尋我的清淨本性 只要找不到-生煩惱 那煩惱就不是真如本性 我就不要它 我就不要它 不要它、不理它 不要它 也不排斥它 那一直去看那個心性 這個人本身是很修行的 他是不會再造什麼惡 你要了解 他不會造什麼惡 是不是這樣? 所以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沒有錯 那麼用的法門 在《大乘起信論》來講-用的是無念 以無念為方法 那麼是這樣 所以跳過這個經驗心識的曲折-直下肯定眾生成佛的本質 所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了 他得的結論是這樣 那因為有這個結論-那也 這也就是印度如來藏思想 或者佛性系統-之所以要建立的原因 所以這樣聽起來 所以用這種觀念來說 你就知道說-那《大乘起信論》等 或者類似像-《華嚴經》、《涅槃經》 它們之所以談常-談真常的觀念 一定就是又要補一個不足 它才需要在這個觀念上的建立 同時呢 這也符合佛在-《法華經》上面的授記 一切眾生皆得成佛 他可沒有說那誰不能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這個應該是符合佛所說 符合佛所教說 是這樣 那麼如果這樣了解 那麼這就是真如緣起-也叫如來藏緣起 接下來叫法界緣起 這個講到法界緣起 這個別無分號-只此一家 那就是華嚴宗 它其實是這樣 你就把它這樣想 簡單一句話講 一切萬 我們前面講真如緣起是指-每一眾生心性中的真如的緣起 皆有緣起 這不談你跟我的關係 你有、我也有 就這樣而已 不講相攝相入 而天臺宗是講什麼?-講總為一體 你、我 一、多 通通 你說你要一多相攝也可 多攝少、少攝多-通通可 但是天臺宗乾脆不講攝 就總為一個什麼? 法界 圓滿不思議的法界體-為我一念心 這沒有分一粒一粒的 不過這太遠了 到了華嚴宗它不是這樣 它是你是你的真如-我是我的真如 早先真如思想不是這樣嗎? 你有真如、我有真如 真如心 那你是你、我是我 我成就我的佛-你也成就你的佛 就這樣 它並沒有解釋整個宇宙之間-相互的關係又怎麼樣 它沒有 那華嚴宗呢 它就說 一切物、一切境-通通當下是真如 你就這樣想就對了 寫一大堆文字-那都是多的(臺語) 用說的比較快(臺語) 用唱的比較快-看的太慢(臺語) 一切萬事萬法-當下即是真如體 所以互攝互入 所以它就認為說 為什麼它華嚴宗不認為 這個《大乘起信論》-是它最高境界? 它認為那是孤因單緣嘛 孤門的真如心 孤門的 在華嚴宗來看-是一切萬事萬法通通是真如性 相攝、相即、相成 通通是一切圓滿 所以華嚴境界 一切華嚴海中究竟圓滿 這叫做事事無礙法界 是這個意思 他悟到了後面 法藏大師悟到後面之後 把這個真如緣起的觀念-再加推進一步 悟到這裡來 叫重重無盡緣起 這樣知道嗎? 因為無盡的真如性 是這樣子的 所以他就不再認為-這是《大乘起信論》最高境界 本來他在寫《義記》的時候-還把它分別為最高境界 三分的時候是最高 等到他細分下去的時候 他認為有一個重重無盡緣起-那才是什麼? 叫做法界緣起 那才最高境界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大意上是這樣 我們時間到 下一堂課再就文字上-稍微跟大家順一順 下向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