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釋 11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起信論略釋〉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就五重玄義的-釋名跟辨體 已經跟大家介紹完畢 接下來我們講明宗 第三個玄義 明宗 宗者 修行之宗旨 行道之目標-修心之方法 乃顯體之要徑也 「宗」就是宗旨 修行的宗旨 是行道的目標 也是修心的什麼呢? 方法、心要 修心的心要 這個就是要來顯那個體 我們前面講 這一部論的體是-一念一心真如為體 那一心真如在纏、在凡夫邊-是看不到的 那麼就要有這個-修行的宗旨方法 依著修行的宗旨方法來顯耀它 所以是顯體之要徑 「體」是經上所楬櫫的 所要楬櫫的那個核心的理-真理 那真理他說清楚了 他總是要告訴你-怎麼去得到那個真理 怎麼去印證那個真理 怎麼去顯現那個真理 那麼這就是要靠修行了 一部經其實最後核心 要你去操作、要你去實踐的-就是這個「宗」這部分 教、理、行、證 這裡就是「行」 就是這個宗 教經、理經、行經 這個行經的部分-就是指這個「宗」 教、理、行三經-有沒有? 那所以說下面文字這樣講 這個上來「辨體」所以闡性 「性」就是什麼?-真如實性 闡這個性 實相之性體 今者「明宗」更以示修 以修來顯這個性 所以凡夫真如是在纏-匪修弗顯 故次體之後 更須明宗以示行持 這個很容易理解-對不對? 你把體顯現出來 「體」不過在講一件「性」 一個佛陀、佛法要告訴我們的 內在的那種-實相之性、實相之體 可是對眾生來講-它是顯現不出來的 所以一部經-如果只是告訴你說有這個體 然後也沒告訴你說怎麼去修 當然那是有缺失的-或者不足的 因此你就要進一步的來告訴你-怎麼去修顯它 怎麼去修出來它 對不對? 那麼「宗」就修行的宗旨 行道的目標-修心的方法 這就是宗 那麼以這個 以此來修顯這個體 所以說辨體完了-當然就明宗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宗就是修行 修行完了就有證悟-那就是力用 下面就講這個「明宗」 那麼接著就是什麼? 奇怪?論用了 然後判教相 就在這裡 好!那麼再來 接著我們知道 下面一段文就看了 一切大乘經典 皆以「大乘實相因果」為宗 然亦因經跟論的不同-而說有差別 大乘經典既然體是實相為體 那麼它的修道也以實相的因果-大乘實相的因果為宗 大乘實相為因-那麼得大乘實相的果 然後才證得那個實相的體 是這樣 所以說以大乘實相因果-為它的宗 不過要這樣講的話-那就別說了嘛 那大伙兒都一樣 不同的經-有不同的大乘實相的因的修法 那麼得出-不同的大乘的果的那種方向 固然都是一樣的 但修法不同 爬玉山 大伙兒都爬上去 同一個地方 不過爬的方式不同 所以說雖然都以大乘因果-為它的宗 不過依著不同的論、不同的經-有不同的修持的方法 所以一定會有不同的大乘因-大乘實相因 不過大乘實相果都一樣 那就是中道實相 那都是基本上是要一樣 是一樣 好!那麼這一切大乘經典-是以大乘實相因果為宗 那麼因為各經、論的不同 它楬櫫的方法-大乘實相的因會不同 果雖然是一樣-那因還是不同 那麼我們看看論文當中 論文這是指《起信論》 《起信論》自己怎麼說 它說若有眾生 能觀無念者 則為向於佛智 又說了 又云 若能觀察 知心無念 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入真如門不就是一心真如 這就是我們的體-對不對? 是不是? 那既然這裡講-我們要怎麼樣修而顯這個體 這文不是講很清楚? 若能觀察 知心無念 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知心無念-就是修這個無念法門 修無念 觀察它而修 了知心本無念 那麼你就能隨順 隨順 什麼叫隨順? 隨你的真如本性自然趨入-不入而入 就好像開悟 不是什麼東西把你擠進去-才開悟的 你就這麼一參 參到因緣到了 你就隨順開悟 因緣、機緣-一定會有讓你悟的可能 靈光一現 那麼這個一念不生、總體現前-當下你就悟入 這是隨順入於真如之門 是這樣的 好!所以說 論文既然有這兩段話說 若有眾生 第一段話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 觀察這個無念 則為向於佛智 另外一段話說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所以能觀無念-其實就是觀察知心無念 他論文自己解釋的-你看到沒有? 對不對? 兩段文就互相解釋 能觀察了知心知無念 那就能隨順入真如了 也就是入於佛智 幾乎兩段話是一模一樣-說法不同而己 所以依此義顯 此論當以觀察無念 趨入什麼?-究竟 趨入什麼?-竟覺 就趨究竟覺-為修行之宗要 「趨究竟覺」是果 究竟覺就是什麼? 就是實相果了 那麼觀察無念就是實相因了 這不就是實相因果了 兩句話 所以整部《大乘起信論》-在幹嘛? 就觀察無念 你說沒有啦!那個那也叫念佛 對啊!當然是 那他就說他有講到 如果你這個修法覺得有困難-那你就念佛 念佛是另外一種無念 這當然是另外一個範疇了-暫且不表 現在暫時不說 不過它的核心還是叫你要無念 即便是念佛 也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到究竟處一念不生-但有佛念 那也是任運趨入真如門 那就念到讓真如現前-而自己不知 以這一念能念之心-念入彌陀的果海之中 它還是無念 它還是無念 那所以這樣講起來 哪怕它叫你念佛 那還是修無念 是修法不同 那麼這個就是觀察無念-趨於究竟覺為宗 此中 觀察無念即是實相因-就是真如因 「觀察無念」這四個字-就是實相因 我告訴諸位 要人家問你說 《大乘起信論》-到底修要怎麼修? 就四個字「觀察無念」 那比如說《金剛經》怎麼修? 也四個字「無住生心」 也是四個字 對不對? 那天臺宗怎麼修? 也是四個字「三諦圓融」 那華嚴宗怎麼修? 也四個字「事事無礙」 還是一樣四個字 淨土宗怎麼修? 也四個字「阿彌陀佛」 四個字對不對? 都沒超過四個字 所以說這個佛法收攝回來-它就是沒有太複雜 語句也不多 不過就不要把它弄繁了-要抓住那個核心 好!那麼來!接著講了 此中觀察無念 這個「觀察無念」就是-所謂的實相真如的實相因 那麼「趨究竟覺」-這不就是所謂的實相果嗎? 那我們前面講 一切大乘經典的宗 都以實相的因、實相的果-的實相因果為宗 那這裡不就實相因果了嗎? 一個是實相因-一個實相果 實相因果 那麼好 下面這麼一段話兒-大家就看一看 蓋有念即有生住異滅 注意啊!為什麼要修無念? 因為有念就有生住異滅 但由最初一念妄動-不覺此真如 不覺此 一念妄動-然後不覺此真如不動之體相 不能覺這個真如不動的體相 我們前面講 這個「如」不來去、不動轉 「真」是非思慮、非分別的 現在你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那麼就有念 我們講說真如本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等 它本來清淨朗然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那凡夫是什麼來的呢? 凡夫就是因為這一念初動 「初」最初的初 初心這一念之動-產生有念 這最早的這個有念-是什麼有念呢? 這是天臺宗講的-一念生相的金剛無明 很堅固 最後一念 生相 生住異滅這個生 生相的金剛無明 其實指的就是這一個 一念不覺生起無明 就是一念不覺 這個一念不覺-這一念是什麼念? 有念 有念那怎麼辦? 由因為這一念有念-然後產生了這個三細六粗 然後無邊無際的-顛倒相、輪迴相 還有眾生、山河大地之相 六道輪迴種種眾生之相 就無有窮盡的生起 諸位!是這樣 那科學家再在這當中再去研究-這些動物、生物、植物 礦物、電磁能 什麼重力 什麼相對論 量子力學 搞電腦 通通在這一念無明心裡頭滾 就這樣 在佛教來看-就是通通在這無明裡頭滾 夢中作夢這樣去找 都是從這一念來的 都是由這一念來的 那所以我們才知道說-原來是最初一念不覺 起這個有念的動搖分別 然後不覺於真如的什麼呢? 這個不覺此真如的不動的心體 就這一念妄念 那注意喔 那是不是意味著-本來真如是不動的? 就這麼莫名其妙產生一個動-然後才這樣 如果你這樣想-死翹翹了 如果你這樣想 那你一定會反問 那到底什麼原因讓它動? 這有兩種解釋 一種就是它本來就會這樣動 那完了 那成佛之後回復真如本性-那還要再動一次 那不就死了嗎? 這第一種 第二種就是說 哈!我知道了啦 上帝把那個開關打開讓你動 那這樣的話完了 一切眾生都是-上帝開關開起來的 背後有一個傢伙-專門在開那個開關的 讓那眾生一一都動起來了 他創造主嘛 他創造這個才最厲害的創造 他還要什麼 用一把土捏一捏 呼!還吹一個氣 他才有那個什麼? 有那個生命 那太慢了 他只要開關把你一動 對不對? 讓你本來寂靜不動不轉的-這個真如心 動起一念「有念」 那好了!那一切世間就來了 你自己會產生了 下面事就你不用管了 對不對? 那這種上帝很容易幹 他只要用一個遙控器 每一個都讓他動 這樣就好了 錯了 所以說你要是認為-有一個本來不動後來才動 那你就死在-這個《起信論》的文字之下 《起信論》是依著-人類有限的思惟在寫這篇論文 他只好說最初一念不覺 你不要給這個-「最初一念不覺」搞死了 那就完了 講最初一念不覺-是就我們覺這邊往回推 因為「覺」就是無明消盡-叫做覺 所以顯然無明有個窮盡之時 從覺這邊來說 那只要有個窮盡之時 它不是本來的真如性 那只好對眾生來講 既然不是本來 那我就講 最簡單的講法就是-最初有一念不覺 然後我們就-虛妄的建立了一個開始 那好了!有那個開始-然後這個時候無明能夠盡 然後這個就整個無明拿掉了 它是暫時有 客塵 暫時有 這是論主一個方便的用詞而已 你要死在那裡死執文字-有兩個錯誤 第一、那是翻譯 第二、即便真的-本文就是這個意思 你也不能這樣解 那是就你眾生的-有限思惟的方式 去反、去認知說有一個開始 所以才是最初一念 我們論上也講最初一念不覺 我初學《起信論》-有被這句話搞死了好久 這很容易嘛 就是最初不覺的話 老想著那怎麼會最初呢? 為什麼會最初呢? 那最初的原因又為什麼呢? 怎麼會不覺呢? 不覺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諸位 沒有「最初」 還是那句老話 是「無始」 只是因為-我們今天要回過頭來講 它真正要怎麼修顯的時候 要立一個假名說有個最初 何以故? 因為確實無明的妄動-是由什麼? 是由細而粗的 你今天要直搗黃龍-不能在粗的這邊去下功夫 你必須從你這一念心的-念念生相 生滅相當中那個生相-的無明當中去下手 所以你要從什麼呢? 你要從這最微細的「有念」-的逆向 叫做「無念」去下手 那為了要讓你建立-這無念的修道的方法、概念 你也能承認它 我就如幻的建立一個-最初一念的有念 最初一念有念-然後生起種種的顛倒妄想 所以你很明顯可以看出來 我只要用無念去對治 一再地無念去給予對治 就可以把那最初這一念-給降伏、給翻轉 其實什麼叫最初一念? 我們天天就是最初一念 念念不實-哪有「最初」? 我問你 今天起一念 明天再起一念 請問昨天那一念在哪裡? 存在銀行裡嗎? 如果存在銀行裡-才叫做它是第一念 那現在我有第二念-擺著它第二 編號第二 其實過去心念念生滅念念無 念念生滅念念無 哪有什麼過去的第一念呢? 就是你當下這一念啦 所以禪宗只注重當下 不管前際、不管後際 他就深諳此理 他就完全了解這個道理 這樣懂嗎? 所以不要被論文的那個-最初一念搞死了 那你現在修-你修過去那一念 過去那一念不可得 不可得 是這樣子的 所以什麼叫做一念「有念」? 念念就是一念「有念」 那什麼叫修無念? 念念能夠了知-心本無念、無相、無名可得 不動不搖、不來不去 這就是無念 所以念念於當下用功夫-就對了 沒有什麼過去那一念 所以它講那個過去哪一念……-就是你這當下 所以我本來如如佛 只是念念不覺、念念凡夫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 當這種觀念一現前的時候 你會發現你修行很賺-你知道嗎? 過去無量劫來的那些輪迴 管他什麼業報因果-輪迴無量無邊 欠誰多少錢? 欠多少怎麼樣? 你現前這一念清楚明白了-當下如如佛 這叫做什麼? 這叫做頓證如來實相 我們天臺 我不是常跟人家講 天臺宗最講的什麼? 當生頓悟 有沒有? 即生成佛-就是這樣子 所以其實什麼叫做最初一念-就是你現前這一念 那你說沒有啊!過去有種子耶 對!你現在開始-受到那唯識的想法了 種子啊 宿業因緣不可斷 那還有什麼定業難轉-不是嗎? 那放蒙山還有一個滅定業真言 重重疊疊(臺語) 怎麼可能? 這個想法一來 這就是一種修行的障礙了-有沒有看到?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怎麼講障礙呢?-本來就這樣啊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不是講嗎? 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對不對? 若人能夠端坐念實相 他起了那個慧觀 就像那個…… 過去業障就像霜雪一樣 這不就所謂的什麼? 所謂的實相懺法 端坐念實相-就是這樣子 勇猛的用現前這一念-「無念」暮直修去 法師!那我念佛可不可以? 可以啊!你念佛也無念而念啊 也是這樣用無念之心念佛 那也不就是當下用這一念-真如自性心在念佛 當然天臺宗是用法界心念佛 全體法界為我這一念心念佛 那當然境界更高了 那個是在果地上面 那這個還在因地上面 無念念佛還是因地念 是你自己的力量 念成了與佛相應 這樣子 那麼與法界一念心 全體法界做我這一念心-念佛之心 那是果地念 那法界當中不是有-阿彌陀佛嗎?極樂世界? 這一些那就在我這一念心 那是果地念 那又不同了 不過那你問我 你問我《大乘起信論》-能不能這樣子修? 可以啊!依《大乘起信論》-也可以修啊 無念念佛 用無念心念佛 法師!你到底講-哪一種念佛法門嘛? 我基本講天臺念佛法門 不過現在在講《大乘起信論》 那只有這樣講了 懂嗎? 懂嗎? 你不要搞湖了 那不要啦!你不要講那麼多 你就講一樣就好 不行 人家現在電視公司-要我講《大乘起信論》 那只好講《大乘起信論》 對不對? 那就得要照這樣講 是這樣 那這樣我會弄亂 不會啦!善於分別法義 是不是這樣? 那這樣會有對法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有所比較-那就更加清楚嘛 對不對? 你們到底聽得懂、聽不懂? 應該不會說全部聽不懂 那說全部聽懂也不一定啦 但是就有努力聽就對了 不要說這個好像很不熟悉 是這樣 所以蓋有念即是有生住異滅 有沒有看到? 有「生」那就有「住」 生相 有妄想的生相 然後有住、有異、有滅 那無念即不生滅性 就即無生滅的意思 那麼那就沒四相的變遷 那麼真如就湛寂-本來無來去生滅 但由最初一念妄動 你看「最初」 又來個最初 不是那個無始劫以前-的那個最初 就是你這當下 就是你這個當下 最初這一念妄動 就是講最初-那又為什麼呢? 就是你有一大堆妄念 現前你有一大堆妄念 剎那無邊的妄念 某一個念當作最初就對了 你某一個念頭當作最初 你就卡在那裡 讓它後念不生前際斷盡 正怎麼時就是如來本來面目 要這樣子 諸位這樣了解嗎? 是這樣 所以這最初一念 你可不要想久遠劫以前的-最初一念 不過禪宗常常講-大通王佛前的一念 這個就是講這個最初一念 他故意要這種講法 讓它跟經結合上 讓跟久遠劫的時空也結合上 也可以結合現在 也可以結合未來 他這個說法是一語雙關的用法 那麼呢 那麼呢 這個由最初一念的妄動 不覺此真如 不覺此真如不動之體相 結果呢 這個遂起無明漚生 漚生 「漚」大海那個漚波-有沒有? 漚就是那個泡泡 漚生三細更長六粗 我們用個「漚」字 來描述它那個真如海中-起這個波浪 漚生三細更長六粗 那麼輾轉而有九界的生滅流轉 九界的生滅流轉 那麼這就是眾生的流轉門-就是這樣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體會一下 體會一下 如果觀一念起處 若觀一念起處-本自無念 好!注意喔 一念起處-本自無念 換句話說 人家講無念-不是叫你沒念頭 不是這個意思 是叫你就在這個「有念」當中-了知它「無念」 若觀一念起處 本來就沒有念 本自無念 本來自生-這就沒有生滅、沒有來去 沒有生住異滅 那麼本自無念-無念即是無生 無念就無生了 就沒有生滅相了 那無生咧 則生滅就寂滅了 就不再起生滅相 所以當下你這一念-看清楚它是無念 那麼這生滅就寂滅了 後念不生-前際斷盡 那麼前後不著 只此一念孤念-定在這裡 發現它是不來不去-不再生滅、不引生後念 那與前念也無關了 這一剎那停在那兒 深深的觀察體會 了知生滅相-起生滅是不可得的 那麼這個時候-唯一心真如朗然現前 這個時候就是你的一心真如-能夠現前 這在講修觀的方法是這樣 那麼則 所以故論云 論有說這麼一段話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就是這一念心 一念「有念」的這一念心 任何時候你「有念」-它就妄想分別 諸位這樣了解嗎? 我們平常生活-也是都在「有念」當中 所以才有這些妄想分別 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個若離心念-不是心不作意的意思 是心離了那個不正當的生滅念 不是心無念 那佛有沒有念? 佛有念啊!佛念眾生啊 佛要度眾生啊 佛也有念啊 我們人怎麼可能沒有念-沒有念就變木頭人了 是不是? 所以這裡講的「若離心念」-不是指心不能產生作意 不是的!是指心的妄念 若離心之妄念 對凡夫來講就是這一念妄想心 他整個妄想就是心 所以才這樣講-若離心念 有的版本 《大正藏》的版本-就「若離妄念」 乾脆就寫成 是這樣 這裡頭講心念是指 整個一個心就是阿賴耶的-凡夫的這個生滅心相 所以叫做離這個心念 這當然意思更深刻了 不過容易被誤認為說是-沒有念頭 不是的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所以我們常常說 要小沙彌、淨人、居士-修學佛法不要念頭那麼多 就是這意思 還沒到的事就忙著問 那麼喜歡的事又裝得沒有事 像這樣子都是念頭多 頭上安頭 你就自自然然是什麼…… 有什麼是有什麼 那平常沒怎麼樣-那你也不會想什麼 那有了怎麼樣 你就對境應緣-而有什麼應對的想法 這樣就好了 事過境遷一切皆無 這樣直來直往、坦坦蕩蕩-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這個就趨於「無念」了 太多自己的想法、計算、念頭 那這就是難修 所以為什麼經上說 怎麼樣修入大乘佛法呢? 先懺罪集福 再來親近善知識 再來才是聞思法義 要懺罪集福 我問你怎麼懺罪集福? 你自己一個人對著山上的樹-懺罪集福? 怎麼集福? 要一切群眾當中來去的-糾葛當中你怎麼無念 你怎麼不計算 不去計算 來了!那就業緣來 又不是我去找的 它自己來的嘛 自己來的因緣就去面對嘛 面對完了就過了嘛 也沒說我這樣比較好 也沒說我這樣比較不好 也沒有說累 也沒有說不累 也沒有想幹 也沒有什麼不想幹 那就這樣做完 那他這樣自然就消罪集福 那這核心就是為了佛法 其他沒有 那怎麼叫為佛法? 那就是該做的把它做完-那就是了 這個不敢說多麼的無念-但是向於無念 起碼這是一種修福集福的方法 那麼這當中有過失、有貪染-努力懺悔 你就有機會懺悔了 因為境界多嘛 對不對? 平常自己讀經 唯一有懺悔-就是打瞌睡、起妄想 你要去懺悔一下 就這樣而已 你還有什麼東西好懺悔的 現在對人、對境 經上所誦的那些道理 說什麼要念佛、起大信心 時候到了有種種貪染 惡意境界 起瞋、起貪愛 起煩惱、起躁動 這些通通是考驗 考驗失敗了 求懺悔 再來一次 這不就懺悔嗎? 那麼該做事你去做事-不就集福嗎? 大眾共住就-善知識互相修熏而上 修而熏、熏而修-互相增上 你就不能求別人比你要好 你要比別人好 或者別人應該要有修養 這都不行 這都不行 我這個……我做了這麼多工作 你都不讚美半句 一來就跟我說我字寫歪了 那這算什麼? 你比如說這樣 任勞要任怨 要修功德-不是所有人都給你讚嘆 這樣不叫功德 修功德就是修了個半天 弄了個流血流汗的 做到流汗讓人嫌到流涎-(臺語) 他沒修養 不會讚美我 不了解我的痛苦 不了解我在那個寒窯那裡-揮汗揮毫 滴汗揮毫的這種痛苦 那他沒修養 但我得有修養 我給人家嫌 二話不說-重頭再來 這就是無明 你不能先想著一個 我這個大概拿出去大概 沒有一百-好歹也九十八嘛 結果一打打個五十八-不及格 喔!拖著到處撞(臺語) 別人有沒有修養-完全無關乎我 我得有修養 因為我無念 我無念 師父有沒有修養-我不管 我都沒錯啊 師父怎麼老罵人咧? 動不動就敲我頭 我這有什麼錯? 叫我早一點去也不可以 晚點去-說太怠慢 他一叫-我就衝 他還說什麼我沒聽清楚 這就是你害怕被罵 害怕被罵你才緊張 你有念嘛 你多一個念嘛 多一個「怕被罵」的念嘛 那其實這個念-下面還有一個念 我、我、我-我不想被罵 就那個想法 就那個想法 你念頭可多咧 他專門在拗你就是拗你這一個 他哪裡 你看不出來 你以為這師父沒什麼道理 這樣也罵人? 我要怎麼做我才對嘛 你是永遠不知道的 人家在旁邊看得清楚 他就是不順眼 他就覺得這個要砍掉-那個要砍掉 太多念 太多念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說要恭敬調柔 因為你多念-你就恭敬不了、調柔不了 你寫這什麼嘛 下面兩個字寫歪了 那拿回去寫 二話不說 我沒多念頭 好!我去寫 你有沒有修養? 你讚不讚美我? 你有沒有看清楚-我這麼用心、用力? 通通與我無關 我無念無求 你說不高興 我是為了三寶做事 我不為任何人做事 感謝你給我再次的機會 二話不說拿回去 這不叫做重寫 這叫做有機會再服務 我沒有什麼念頭 所以你要知道 無念在這生活當中-就是當下這一念心 錯了馬上說我錯了 哪怕是別人看起來沒道理 還是我錯了 因為無緣不起這個 無緣無因不起這個果 是不是這樣子? 只能夠我無念 不能夠要求別人有修養 這就是修道 就只有這樣而已 當然當老師的說看到學生不對-要去罵他 那是為了教他 不是他觸惱我 那這樣變成我老師也有念了 那我也很難修 不是這樣 所以諸位啊 可不要以為這個無念-看起來在生活中很難搞 只能在禪堂裡靜坐 樹底下坐的時候-才能來搞這個無念 哪是這樣 就當下直心一念-就對了 當下直心 每一個人能夠這樣修 這個道場充滿了道氣 那這個不可能是-大家都只是在那裡 住深山裡這樣子你能修得到的 就得要在工作生活當中的折衝 你不急於表現你自己 你不急於說你是誰 你只是謙卑的內歛自心 要念念的無念 不要有念頭 不要有念頭 我在什麼呢? 〈發心啟行〉裡講 在道場裡做個癡呆漢 癡呆 人家做什麼-咱們做什麼 癡呆漢 這種觀念是很好的-是大可修行的 那就是無念-向於無念 你自己過日子-你怎麼做癡呆漢? 早上要煮什麼? 中午要吃什麼? 菜不夠了 打電話 那個誰幫我送菜來 我現在要買菜 你上來怎麼樣-這個…… 你無法這樣 這如果大眾當中 你今天幫我忙 我今天幫你忙 我幫你煮菜 我幫你洗菜 你敲鐘 他打鼓 你上香 他掃地 我提水 把整個工作分開來 那我們就在一個-安穩的環境當中 生活當中修於無念 於一切境中修於無念 要這樣 諸位!那你說-那我還要做早晚殿 早晚殿怎麼修 早晚殿就正修 隨文入觀就修於無念 因為只有觀的內容在導引我 沒有其他想法-對不對? 這也是無念 所以其實無念處處可修 那你看禪宗他們參禪的人 他也要出來做早晚課 那為什麼? 當然讓氣動一點 這是就世俗生理反應來說的 就是要你在這文字的熏習當中-去起什麼? 起這無念的正觀 就文字的熏習來起文字的 熏習這個文字上的正觀 由這個正觀當中-讓你心能夠起正念 不偏不倚 正念起得多 你其他的妄念就生得少 妄念生得少就能向於無念 所以你看看這一切的修法-通通會歸在這個無念當中 所以禪宗以無念為宗 很特別 很特別 無念為宗 這是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麼天臺宗呢 固然以一心三觀為宗 但事實上是以無念做為什麼? 做為基礎 坦白講 要修得好的話 要以無念做為基礎 所以不妨在這無念當中-多花心性 念佛能夠用無念的念法-也很不錯 雖然跟天臺宗的念法稍有不同 那也很不錯 也可以拿它做基礎來念 慢慢的就無念-專注了、不動搖了 放開來就是以法界心-為我這一念能念之心 哦!這就更不得了了 是不是啊? 這是從因地念到果地去 是不是? 所以說這個是一個善巧方便-諸位 那麼好 以無念為宗 那麼這個所以說呢 所以說論云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一切諸法就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這一心的一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所以是若離這個心念-沒有一切境界之相 本來就是心生萬法 在《大乘起信論》裡頭 《起信論》裡頭提的就這樣 所以離這一念心-沒有一切境界相 所以心外無有一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他接下來下結論了 一切法是從本已來 是什麼呢? 是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離言說 言說是思慮分別 就不是真如的本相 離名字相 是虛假安立、虛妄不實 離心緣相 因為一切諸法 本來就是被你那個妄想-三細六粗 才被心所緣 業相、業識 境界等識 然後去執取它 自己去執取它 那就是執取了-你才錯認消息 現在讓真如自然的講話吧 讓真如自然的顯現萬法 你不要去緣念它 你也不要去下名字、給概念 通通不要 把它放下 這樣子能夠離這個名字之相 離這個心緣之相 心的攀緣之相 所以這一切萬法是究竟的平等 無有變異 沒有變異 也不可破壞 為什麼沒有變異? 因為真如不變異故 依真如而起的一切諸法-也不變異 真如不可破壞故 這法爾如是不可破壞 就像虛空不可破壞一樣 所以依真如 不假緣念 不起分別 不造言說 不起心動念去給予錯解 那麼它就沒有變異也不動搖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你看就只有這一念心而己 什麼境界都是這一念心-所任持著 沒好沒壞 不來不去 不分人我等等 就這一念心 故名為真如 就只剩下這一念心 名為真如 《起信論》的最後核心-就是以這一念心正見真如 就這樣 基本上是它修法的最高階位-是在這裡 天臺的最高階位是-這一念心即是法界 全體法界做我這一念心 那量更大了 完全往外放上去 所以它能夠起種種妙用 天臺的修法-它更能起種種大妙用 所以《普門品》為它的流通分-原因在此 《普門品》多少大用-你想想看 它就能這個大用 在這裡這一念心真如心 其實有收集起來、收回來-不動的那種感覺 不妄想 但是從體起用的情況-會比較沒那麼銳利 沒那麼強勁 所以回到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所以正見真如-為它的功能 為它最後的用 不過話也說回來 它本來就是以「起信」為目的 你正見它-「起信」完成而已 下面再修還有 可見它本來-就不是大乘究極之處 也對啊 它只是叫你起信而已-是不是? 所以不能夠說這究竟修 是這樣 不能夠說它是大乘的究竟極說 我覺得還是會有點距離 這合理的啦 不過有人會把它認為-那是究竟的極說 那當然這是個人見解的問題 好!那麼我們就-這堂課說到這裡 我們前面不也講-它跟各宗派的關係 除了地論宗把它立為最高 其實沒有一宗把它立為最高 對不對? 這我想這是合理的 某個因緣上也是合理的 好!那麼我們先說到這裡 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