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的理論與實踐】古人文獻今人文獻往生例證助念心得
 
  今人有關臨終關懷的參考文章從西方醫療觀點談臨終關懷之重要性 編輯部
   
 

緣起

西方早在 1960 年代, 已率先由 Glaser 及 Strauss 對臨終病人作出研究,指出病人在臨終前,會有四種認知情形:

  1. 所有病狀皆給隱暪的 封閉認知
  2. 似乎察覺到病情轉壞,卻被支吾以對的 懷疑認知
  3. 病人與家屬都心知肚明,卻都不願相互正面談的 偽裝認知
  4. 在適當時機公佈病情,讓病人有更多抉擇機會,避免生死兩憾的 公開認知

到 1968 年,再有精神科醫師對臨終病人心理、情緒反應做研究。認為病人的休克、震驚、否認、生氣、憂鬱、討價還價至接受,是呈梯形的圖形;但後來大部份研究則指正,這些情緒其實是互通的,變來變去的。但不管如何,以前及現在,皆認為應以公開認知對病人是最適合的,於是引起歐美人士開始注意到安寧尊嚴死亡之問題。

不過, 真正涉及到「安寧照護」 (Hospice-care) ,應該是 1968 年,由英國倫敦一位護士兼社工人員 Cicely-Saurders 創辦的第一所安寧醫院 St.Christopher's Hospice 而起,以醫療團隊合作的方式來照顧癌症末期病人。這所醫院,時至今天,依然執世界各國安寧照護的牛耳。

全人的照顧的理念

經過許多年的經驗累積得知,臨終病人之照護必須強調「三全」的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照顧,對象不只是病人,而是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包括家屬事後的哀傷輔導等。針對病患方面,處遇可分為三方面:

  1. 身體需要的處遇:

若病人發生疼痛而無法紓解,會產生無助之憂鬱及沮喪哀傷,為求一劑止痛而苦苦哀求,使其更失去尊嚴及自我控

    • 制感,進而降低生存意念,現代醫學研究,未痛先用藥反而可以消除疼痛的記憶及焦慮,反而可以減少用藥。
    • 儘量保持身體整潔,包括衣服、頭髮及沒有必要的開洞所引起的傷口發炎與潰爛,保護免受不需要、無意義、毀人性之醫療措施,使在親友面前留有美好印象。
    • 常到戶外接觸大自然與陽光,看看生命的增長,以加強對生命之希望。
    • 依其喜好而進食,不勉強他吃以為為他好的食物,反而增加病人噁心嘔吐的痛苦。
  1. 心理需要之處遇:
    • 尊重病人的不確定感,及其想知與不想知之權利。
    • 盡量讓病人有機會處理及釋放過去與別人的恩怨情結的事情與情緒。
    • 在家人保証下,會減輕病人對家人的照顧與負擔所引發的歉疚感。
    • 讓其有自主權去決定醫療方式及生活結構。
    • 對其常有的害怕孤獨、突然無法再承受之徬徨,給予深度之溝通。
    • 協助其將所不放心的親人之生活、未了之心願、遺志、遺物作一妥善安排。
    • 最後,當病人已接受死亡之事實時,可安排有義意性的、含蓄的道別儀式,如錄音留念等。
  2. 靈性需要之處遇:
    • 回顧一生中美好的或痛苦的經歷,在檢視過程中重新領略及體會自己在宇宙的存在意義。
    • 能了解寬恕與和好的重要,鼓勵其說謝謝、對不起、再見,對未了的事作一了結。

宗教信仰的建立,能對人生觀與價值觀、死後生命的去向有所指引,加深信仰,才能得靈性的真正平安。

結語

醫院往往是病人臨終的最後居所,可是面對非人性化的醫療體系及沒有溝通的醫病關係,常常造成病患及其家人無可挽回的遺憾。死亡是人人無可避免的人生大事,在病患瀕臨死亡之際,「尊嚴」與「照護」並重, 將是大家終生學習之課題!

(感謝安寧照顧基金會趙可式博士提供資料)

   
   
  點擊此處或最上處“今人文獻”標題,即可回到今人文獻總綱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