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謂死亡教育?是否能為此做一定義?
答:所謂「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為主題,幫助個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對你有何影響等等。亦即以死亡為主題,使人改變自己想法、感受、價值觀,乃至行動,而這改變的過程就是教育。簡單說,死亡教育就是一種促進個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學過程。內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討死亡現象、死亡問題、生死的關係。
雖然是以死亡為主題,但是也會連帶影響我們對許多事物的看法。它雖然是一生中最後發生的事情,但是,從時間先後的相對關係來看,它反過來會影響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我們會進一步思索:對於自己的一生應如何處理、如何看待?所以,雖然是以死亡為主題,但是它可以增進我們對生命的看法,例如增加對生命的欣賞力;而且可以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換言之,雖然討論的是未來的事,但是會影響目前的日常生活,你會將看法融入生活當中。
問:是否可說認識死亡,可以使我們更深刻而有意義地看待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答:是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何時會遇上死亡這件事,一口氣沒進來,沒出去,這就是死亡了。今天躺下去睡,明天是否保證還能爬得起來,很難說。看起來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時間發生,例如:意外、重報等等,很難預料。所以這就是你生命的現實,你如何看待這種生命無常的現實,就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認知或行為,二者可說有很密切的關係。
進一步來看,若對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於每分每秒、每一個你所遇到的人或事,就更能將它視為如同一生最後所面對的事物一般。若能用這種態度處事或待人,你會發覺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好解決。譬如,當你想到:這件事是你一生中最後所要做的事,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自然會流露出真誠心;今天你遇到某個人,不論他是親或冤,若能當成是最後一次的見面,就能自然顯現出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你會覺得每件事對你而言都很有意義,因為你知道,這是最後一件事情,不會再有第二次了。人類為何有許多潛能無法發揮出來?或者用佛教的術語,為何「佛性」不能發揮出來?就是因為認為永遠還有明天、還有下一秒、還有明年。
把所遇到的人或事當成是最後一次,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無常」的體會。把無常的道理運在日常生活中,這點的認識很重要。
再換個角度來看,不但是最後一次,而且也是最新鮮的一次。我常說的:「把任何接觸、遭遇,都當成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把它當成是第一次,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你昨天對我是好是壞,我都不會記在心裡,而是用最新的態度來對待你,全部重新開始;而且我也會當成最後一次,非常珍惜而全力以赴。
因為是最新鮮的一次,所以我不會受過去的影響;同時也是最後一次,所以也不會因循苟且,想要拖延到明天或下次再做。今天應該說道歉或感謝的話語,今天就說;應該要改進的,不要留到明天再做,而是今天就做。把任何人事或遭遇都當成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這是對無常很重要的體會。
問:請法師再以簡短的幾句話,重新將死亡教育的定義做一個結論。
答:簡單說,「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為主題,使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進一步使我們了解日常生活的現實。它有助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為。這是從時間先後的相對關係來說的,也就是從死亡反過來看生命的意義。
若從「網狀」(周圍)的關係來講,死亡則可以使我們了解與死亡相關的文化、宗教、哲學背
景。因為社會、文化是由單一的個人組合形成的,所以很多個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做法、問題,組合起來就形成一種文化或宗教。舉例來說,佛教的產生,就是由於佛陀從四個城門出遊,看到老、病、死、解脫等現象,引發他想了解生死的問題,於是有佛教的起源與發展。這便是從死亡的問題而產生宗教的典型例子。
所以,從死亡這件事可看出不同文化對死亡的處理方式,不同宗教對死亡的看法,乃至不同哲學對死亡的理論或觀點。所以,在這網狀的關係上,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問:聽說法師在明年在藝術學院將要開設「死亡教育」的課程,請問法師的用意何在?
答:可以分兩點來說,第一、從死亡可以探討什麼是「人」,人的本質為何?死亡到底是在肉體?心理?感受?還是靈魂?死亡之後是什麼東西留下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
第二、在藝術方面,有很多作品是以死亡為題材。例如,從西洋的宗教音樂來看,如:彌撒曲、安魂曲等等,都是很美妙的主題。耶穌基督的十字像,也是用死亡為題材。美術、電影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位最近才過世的波蘭名導演,在他所拍過一系列的電影中,有一部是探討一對父子對生命的看法。他的小孩有一次出門時,看到一隻小狗凍死了,回家後就問父親:「人為什麼會死?」他從小狗的死,發現人也會死。
因此,死亡可說是藝術家很重要的素材。
所以,想開這門課大概有以上兩個原因:一、它是有關「人的本質」的普遍性問題,二、對藝術家或者對有心想學藝術的學生來說,有時間認真思考這問題,可以加深他們對藝術作品的了解。
問:法師對這門課,是否有預設的教學目標?
答:就教學目標來說,首先是希望在知識方面,對死亡問題有正確的了解。第二、幫助學生在了解死亡問題後,在自己內心建立對此問題的看法或態度。第三、幫忙學生,當遇到這問題時,是否是要做出什麼行動?是否現在就可以寫預立遺囑?是否是有將死亡放進自己的生涯規劃裡?當自己面對死亡時,如何調適情緒?或者當親友面對死亡時,如何幫助他們調適情緒?這是屬於技能方面。
所以不只是學習知識而已,還要向內建立自己的看法,進而想辦法將它真正做出來、表現在行為方面。能達到以上這三個教學目標,才能算是比較完整的教學。
問:法師是否有什麼教學方法能達到以上這些目標?
答:首先是提供豐富的資料,使他們在知識方面能了解此問題。其次,在課堂中可能會增加小組討論,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個人過去的經驗、討論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等等。或者實際參觀「安寧病房」,真正去感受。這些都是可以設計的。
問:在目前社會上,推行死亡教育有何困難之處?
答:大概有二點,第一,當然死亡是大家十分忌諱,不想講或不方便講的事情,這是推行死亡教育的困難之一;其次,在宗教徒方面,因為對死亡已有宗教上的看法,認為只需在自己所知道的宗教領域裡處理死亡,例如:「我知道臨終時要助念就好了」,或者「我只要保持正念求往生就好了」,不需要死亡的教育,這也是要推行死亡教育另一項困難。所以,一般人不太想談它,另外一些人又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不太需要再全面性了解其他的看法、問題或經驗。
問:那麼要如何突破這兩點的困難?
答:現在社會上,對這個問題已經逐漸重視了。有一些基金會或機構會大力推行這方面的教育。在宗教方面,我建議身為宗教師的人,最好不要認為在自己的宗教領域中已經全面了解,應該抱著開放的心,多參考、了解各方面的經驗、知識,並且教育信徒。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心胸一定要開放,隨時調整、吸收新的觀念、知識。所以,若想要突破推行的困難,這兩個層次都很重要:一般大眾觀念應開放,宗教師本身也應開放。
問:法師對於死亡教育的落實,不知是否樂觀?
答:目前在各單位的推展之下,加上社會、宗教或哲學的教育也逐漸重視此「教育的死角」──死亡教育的問題,我相信大家對死亡教育的接受度應該是可以逐漸提昇的。
問:如果一個人對死亡沒有很正確的觀念,法師認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產生?
答:就像前面在談「死亡教育的定義」所說過的,對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他相關層面都會了解不足而不夠深刻。對宗教徒而言,若對這方面了解得不夠完整,我覺得是很值得擔憂的,因為如此並不能完整地完成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
問:是否可以說,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了解,那麼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無法發揮功能,因而無法突破許多問題?
答:是的,而且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更不可能被突破。因為死亡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是理論上談得很多就能夠克服的,而是實際上看你如何面對、處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