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通俗佈教】           僧伽雜感世間教育其他
 
  其他:權力名利◎夢行
   
 

權力是一種工具。權力加身之際,亦是責任加身之時。無論是掌握少分、多分、滿分權力,千萬別在「權」字裡遺忘了靈山之寶。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權力的效用與效應也是如此。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總得有人出來管理。但是︰「民眾決不希望被統治,但沒有統治者卻又無所適從。民眾即是一大矛盾。」於是有人群的地方,矛盾、衝突也伴隨發生;權力所在之處,總也形成黨派、名位、財利等各種問題,糾葛不清。如果自己的根基淺,權欲重,卻又身為出家人,那麼就更應該以德淨化權力,避免權力之毒。

「沒有比權力更能令人墮落的了。因為支配權力可以名聞利達,但也容易造成道德的腐敗。長久習慣於掌握權力,必然會患上『傲慢』之毒;而且一旦染上便很難治癒,就算拼死也不願離開權力。鹽水喝越多越渴,權力得越多心越不平靜,不安和焦躁繼之而至。」─伊藤肇先生

有人說︰有了權,也就有了名,也就有了利。「權勢」與「名利」確可概括人們心中的追逐目標。從古至今,多少人為了爭權奪勢、追名逐利,不惜出賣自他、犧牲一切。因為這種誘惑太大了,一旦置身權勢名利,便難以清醒。人心喜歡權力,可以操控指揮人事;人心喜歡名,愛聽阿諛之言,喜戴高帽子;人心喜歡利,可以買賣交易一切的。能鬥天、能鬥地、也能鬥人,但是,往往鬥不了自己─關鍵是認識不了自己……人不認識自己,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鑑於此,無論在位與不在位,不管是官小官大,首先得公正做人、堅守正道;只有端正自身才能治理大眾諸務。如《禮記》云︰「君子先慎乎有德︰︰德者,本也;財,末也。

權力、名、利,都是工具,工具的本身並無所謂的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使用者本身的人格品德、觀念態度。為了使「權力、名、利」避免腐化,防止負面效應的危害,就不得不以德正己,廣納諫言。如《資治通鑑》所載︰

「木受繩則正,君從諫則聖;明王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去食去兵,信不可去,願陛下守信勿失;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言行者,立身之基,願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勿使有過;天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莫不知,願陛下慎之。」

這是于謹對北周武帝的諫言,足以使執政者猛省,也是安定天下的基本方針。諸位想想︰貴為一國之君的武帝,尚且要拜師求教於于謹,並以極為謙恭的態度禮遇賢良;如果武帝驕逆自傲,又有誰會為他出謀策劃呢?

大凡握有「權力、名、利」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恃功自負,因此認為自己的想法比別人高明,難以耐心聽取旁人意見,於是身旁的幕賓良相也就越來越少。自以為是,拒絕逆耳忠言而釀成大禍的悲劇,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

馬基維利說︰「要避免阿諛之輩,選擇賢明的親信,讓他們直言不諱。」並告誡︰「君主不可錯以為已獲得民眾的支持。」要知道「,光憑一個人的力量,事業絕對無法成功。一個人的力量獲得他人的協助時,事業才能成功。而能獲得協助,不是因為自己厲害,那是人格的力量。

經營者必須處理的事情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經營者卻非學習可成,他有一項非具不可的條件,那不是屬於天才性質的才能,而是品性。』─彼得•杜拉克。

身為出家人,也不能光靠「學歷、才幹、權力、名、利」統理大眾!所謂︰「君子先慎乎有德」,出家之人亦復如是。有德行的人,能克己修身,不忘仁義恭敬,其舉止、品格不因環境而改變。一個人的胸懷如何,就表現在他能否正確對待過去反對過他的人,以及他的下屬,乃至傭僕之類。

有謙德的人,必有「寬容」之心。因此對於得失、毀譽也看得很淡,縱使面對毀謗自己的人,也泰然自若,不怨不怒。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云︰

「怨怨相酬,怨終不盡;唯有無怨,怨乃息耳。」

身為出家之人,應行慈心,離於瞋怨、打罵。要責備別人之前,先責備自己;要處罰下眾,首先得處罰自己。居上位者猶如水源,下眾猶如水流,水源混濁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上位者無德,怎麼能要求下眾正直有德?

缺乏謙德修養的掌「權、名、利」者,時日一久必生弊端;相反地,若以謙德品格輔導「權、名、利」,必能廣利大眾,淨化欲望俗心。

佛門裡的「權力、名、利」,應以利益眾生為原則,不為自己求安樂富貴。道心不堅者,易被權力、名、利所迷,忘失靈山之寶,退失初心,反生俗心,攀緣世俗。

有鑑於此,下面幾項宜常自警惕︰

( 1 ) 不要成為「名」的信徒

( 2 ) 不要成為「利」的信徒

( 3 ) 不要成為「權力」的信徒

( 4 ) 不要成為「信徒」的信徒

註 ( 4 ) 應特別說明─

或許因為僧俗之間彼此住得近、或因某種事緣而經常來往連絡、或因早已相識多年、或因供養……無論由於什麼因素,都必須知道─「僧眾平等、僧俗有別」!

「對於常住中的行者、近住眾,以及常住與事業體中的職員、義工,由於經常的接觸,久而久之,我們難免會忘記出家人的身分,而與之過從甚密,反將常住的人事告訴他們。所謂僧中事、僧中決,即使在家菩薩很熱忱,也不可與之談論,以免他們對常住誤解而失去敬心,或退失對佛教的信心。」─《法鼓晨音》

出家人不應像個「報馬仔」一般,應避免長舌八卦的習性,也不應為了得到供養,反而寵溺、奉迎信徒。

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雖然人心不古、道心易退、誘惑日鉅,依然要在冰原中撒下種子,希望在荒漠中掘出泉源!

如果不是對「修行」懷抱高度的熱忱學習,如果對「出家」理念價值未曾有深刻的思考認清,那麼熱忱將容易在現實考驗下冷卻,而名位與資源的世俗誘惑,又將對映出多少人性的荒原。人若沒有更高的理想,便容易在現實中墮落。出家─若不能以修行為核心,便會在俗世裡退失道念。

出家之人本該是心志最崇高,理想最遠大,最悲天憫人,最利益眾生,最想為世界貢獻自己的人……出家人所成立的團體,更該是一個以「修行、利生」為宗旨的組織……然而,人的悲哀卻往往在於出發點是善的,但是行進的過程中,卻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逐漸變質,終而在不知不覺中轉公為私、變善為惡。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問題,只是當眾生的業力處於末世之時,隨著正報依報的趨於劣勢,所衍生的「末世問題」,亦正以無比龐雜、加速度地破壞環境並影響人心。無論是順境逆境,對我們而言,都是修行中的關鍵時期。

我們的共同角色是︰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息息相關,無論是大好大壞、大平大亂、淨化或惡化,皆無人可以置身度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牽涉廣泛,即使乍看無關,其中仍是具有骨牌效應,波及甚鉅,互成因果,影響過去現在未來,共鑄歷史興衰︰︰。

處於巨變的時代,造成許多事情面臨重大的轉變、取捨,帶來各種問題、現象︰

1. 師徒不和、道友不睦、僧俗糾葛;

2. 財務糾紛、權位爭奪、訴訟風波;

3. 感情問題、暴力事件;

4. 重虛名者多、重實學的少;

5. 好為人師者多、長居學地者少;

6. 趨於枝末者多、趣向根本者少;

7. 意氣用事者多、冷靜內省者少;

8. 印經者多、看經者少;

9. 修福者多、修慧者少;

10. 出家人多、修行人少;

11. 貶法者多、以平心讚法者少;

………… 。

人心多變,促使因緣之轉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權力、名、利是一種有利的工具,若運用得當,可造福一方;若態度偏差、欲望覆心,對道場、佛教、人心、社會,亦成大損大害。我希望大家都能如法善用這些工具,但更希望諸位有道、有德、有無緣慈、有同體悲!

《緇門崇行錄》•〈出家〉所示︰

「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官室,飾衣服,置田產,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務,與俗無異。 …… 好心出家者,快須著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予為此曉夜惶悚。」

又〈高尚之行第七〉(淺述版)節錄︰

「避寵入山」、『能增益我的錢財的,必然會損傷我的精神;能增長我的名望的,可能會造成我的殺身之禍。』 …… 。

「不結貴遊」─齊武帝永明末年,太子時常駕臨東田,屢次到寺裡來拜謁欣大師,大師因此推託自己有病,謝絕會客,隱居在鍾山 …… 不知富貴中人交往,風格清高,大異常人。從不積蓄,供養的錢財都拿去修建寺院。

「不赴俗筵」 …… 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云︰『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 。(原文)

〈清素之行第一〉原文︰

「少欲知足」、宋宏覺禪師戒徒眾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獄,少欲知足,莫貪世榮;忍飢忍渴,志存無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拋棄。」

「誨眾清約」─宋慈受深禪師,小參示眾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 …… 汝今種種受用,未飢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如何消得?」

出了家,離了俗,首重德行,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正因為德行淺薄,道業難成,因此要在根本上奮發精進,遠離顛倒貪愛;若德行淺,欲望重,一旦遇到俗緣,引發串習漏染,恐難抵擋,正念消隱,業障入心,力薄難挽。老法師曾訓誡︰「出家入家─兩頭不發。」

世俗之人,所珍慕、追求的,不外乎就是「文憑、才華、容貌、情愛、權勢、名望、財富、眷屬、事業」;但出世之人,則注重「德行、智慧、慈悲、菩提心、六度」。出家人若還要為了衣食操心,還積聚世俗之物,還費心於人情世故應酬,如此放不下、捨不了,實在是浪費時間,又擾亂道業。

「德行」的重要性,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序文中明白指出︰

有一位僧人問說︰「出家人要做甚麼事情?」我回答說︰「在辦道、求道。」他說︰「求道最根本,最要緊的是甚麼?」我說︰「是德行。」 ……

…… 好比地質改良肥沃了,然後可以播種好植物;心地精純了,然後至理銘言才能信解受持。至高無上的菩提大道,庶幾可期望成就。不然的話,只能算是一個鄙陋的凡夫而已! …… (錄自淺述版)

我自己是無德行的人,心地凹凸,卻又心高氣傲。而經典、古德遺著,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照見心田雜草 …… 為感念古德之大慈教誨,願藉拙筆普勸道友重溫良冊益書。無論是初學或久修者,想要「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想要「劣土成良田」,應以「德」淨化積習為要務,方堪任學習佛法,以免俗塵雜念亂心。珍重袈裟因緣。

辛巳年立春於阿蘭若處

   
   
  點擊此處或最上處“其他”標題,即可回到其他總綱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