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唯有如此真實地完成以上這兩項建設,才不違背吾等出家學佛的初衷、不辜負三寶的冥冥護念,也才能四恩總報,並圓滿當年圓靚比丘尼建寺、獻寺的清淨無私因緣!
基於我國是所有華人社會中最早推行民主,也最為世界所推崇的國家。一個自由的國度對於心靈的健康有其一定程度的重視。所謂健康,就是不受現代文明的各種思潮、消費習慣之過度遷就而造成心理的壓抑及迷惑。
除此之外,更希冀能在個體的心靈健康之外,擴散影響至個別社群,乃至整體社會、全體世界的心靈豐足。所謂豐足,則是在當今資訊發達、數位人權平等的情況下,更應該擁有對全世界各地人類苦難的悲憫,以及對未來生命價值之提升,特別在人工智能逐漸開發的現代,我們對於自然生命的價值,應有更深刻的智慧,以及普世共善的救度態度。為培養這樣的智慧與態度,除了在現代、清廉、效率、遠見的民主政府組織的物質政策踐行之外,更應該援引傳統的優質宗教思想及修練做為我國人民重要的心靈支柱。
然而,要達到上述的效果,則需超越華人的政治傳統,故制定互相平等、互不隸屬、互助協力的優質政教關係。因此本寺為建立這樣的關係,法藏法師乃致力推動宗教基本法的制定,期將我國的政教關係建構在上述的「三互關係」之中。使得國家在華人民主社會的快速進展中,取得高層次的成果外,更能夠引領世界取得心靈自由的成果上達到更高的成就。
因此本寺自民國107年開始,多致力於糾集各宗教及學術、社會各階層一同思考並共同推動《宗教基本法》的制定計劃。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遵循了致力於改革近代漢傳佛教的 太虛大師所指稱的「佛教三個救生圈:教育、文化、慈善」之踐行方向下,致力於人間推動:
一、教育事業─僧伽林教育院
●緣起:僧團成立的緣起,即是由現任楠西萬佛寺方丈 法藏法師與其原來在臺中南普陀佛學院任教(民82-88)的一眾學僧及幹部所組成,這幾位長期從事僧教育工作的比丘法師們,有感於優良僧伽教育的迫性,及如法僧團之清淨住持,對僧伽修行增上有著決定的重要性。乃發起成立本院,以達到共住同行,共修增上,住持佛法與自利利他的共同目的。
●宗旨:
1.住持並成熟一個清淨如法、依律行持,且具有教育及修證增上機能的大乘僧團;
2.培養實學、實修與實證之教團風氣;
3.教育具有時代使命感及傳統出家知能的漢傳大乘僧伽;
4.隨緣隨力弘揚正法,自利利他。
●學團性格:兼具叢林(師徒制,生活即修行,和合調鍊,制度與道風嚴明 , 不但自利尚能利他等),學院(規劃性,次第性與專門性學習)及茅蓬洞窟(精進勇猛,清淨無擾)生活的優點而互補。 ●共住要項:以現實生活之安頓、佛法解行之增上、六和合敬之實踐、個人理想之發揮及未來安養之保證等五項,為道場和合共住與大眾道業增上事務之根本課題。
●運作方式:以理想共識、同解同行及和合互助為基礎,在大眾皆自覺自發 、 如法如律且解行增上的前提下,進行生活,教育及修行上的分層負責與分工合作,以完成上來〝要項〞所示之五大目標。 ●組織原則:教育院與常住人事一體,行門及生活作息一致,解門及管理重點 有別,工作及職務內容互補,生活及居住空間區隔。
二、文化事業
(一)小普陀禪修公園
公園始建於民國81年,翌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落成,歷時一年餘。名「小普陀山」,正以「補怛落迦山」為藍本,更配《法華經》及天台宗相關之造景。望透過此景致之默化,體現菩薩圓通應化之殊勝境界外,更使遊者同感《法華經》中唯佛一乘之精神,並啟發隨學天台教觀之好樂。禪修公園的再啟,實為對於社會民眾科普佛教文化的前行方便。
藉由建立外在有形的「景」(包括曲徑、奇石、洞窟、坡丘、壁景、小橋、流水、瀑布、亭、台、樓、榭、水草、花、木、光景、影像……等等),來建構內心智慧與慈悲的心「境」,在此景、境交錯與交融的內外、虛實與三諦圓融的法界之中,一步步的完成禪修公園的3R(鬆、覺、生)默化功能:
1.Relax(放鬆、放下):在全然寧靜的景、境之中,轉換心情與心念,逐漸放鬆、放下對當前人生的一切緊張、苦惱與擔憂。為進入禪境而做準備。
2.Renew (覺醒、整新):隨著景與境的層層轉進,依於前階段relax的放鬆與放下,行者沉浸於此菩薩所化現之景像中,由自心交融出智慧與內觀之力量。開始有了檢視自己的能力,及與自己對話的餘孕,從而對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了新的發現:面對那不想面對的、放下那難以放下的、提起那不願提起的......。在既有的生存與生活基礎上,重新看清楚自己的現況、嚮往與價值,從而讓自己獲得新的生命力量,重整了自己的生存與生活的方向。
3.Reset(大破、重生):雖然對自己當下的生命樣態,有了智慧的覺照,對生存的意義與生活的現況,有了重新的體認,而讓自己的生命有了若大若小的方向調整,與自我價值的再確認。仍需藉此再進一步,看到生命的終極關懷與生存的終極意義,從而勇悍地突破當下生命的既有限制,蛻變成關照一切眾生的大悲行者。
(二)水月閣全球連動股份有限公司
自民國97年成立以來,以運動產業相關行銷暨活動舉辦為主? 因應疫情,自民國111年開始,重新定位經營主軸,並積極招募人才,未來將以數位發展、數位轉型協助、?地方創生? 推廣與經營為主要營運項目?
透過網路平台,配合社會時事脈動,發布各類佛教觀點的影音;各大專院校佛學講座、青年寺院佛學營隊、寒暑假兒童營隊、支持街舞比賽、主辦攝影比賽等文化活動。
回歸初善,培養地方人才,帶動地方創生經濟,並將公司多年於北部經營之專業數位行銷與數位平台開發經驗,帶至專案標的( knowledge how transfer ) ,打造全新地方創生服務模式?
(三)社團法人台灣宗教聯合會
以倡導憲法保障宗教自由,維護台灣宗教多元發展,促進宗教界之交流為宗旨,於民國107年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宗教聯合會。近年來,除了保持與天主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傳統宗教的友好互動,更推動支持各類神明信仰、區域性宗教,以「地球村世界和平宗教論壇」的形式於台灣各地定期交流。
更於民國113年,由台灣宗教聯合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與宗教研究中心,於台北車站聯手舉辦「宗教信仰與法制素養公民研討會」,研討會主題特別針對未來新興宗教進入台灣,與如何營造友善政教關係等議題,進行分組交叉研討,盼《宗教基本法》能儘快推出,保障民眾宗教自由與法制環境建構。
(四)僧伽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起源於民國85年,僧伽林僧團負責人法藏法師為紀念其母親 法妙比丘尼,故成立此印經會。祈望以共結十方淨緣的方式,隨緣隨力流通法寶,以此法施功德,近可改善人心、淨化社會,遠可增長福慧、共成佛道,此亦四眾佛弟子之共同心願耳!印經會初期,由於對象尚未普及,所印經書亦甚有限,故僅由一二位居士主其事足矣;然近年來由於僧團成立,且印贈之經書內容較不同於一般印經會所印者,因此接受本會寄贈的道場及出家師父日益增多。
為了加強對僧伽及道場之服務,乃將印經會改由僧團直接負責,並擴大印經會之編制,改組為「僧伽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定位為經典古籍出版的精品業,致力於文化藝術的推廣與工藝的傳承。
經營項目為出版及印刷業務,以佛教典籍印製為大宗,專業生產各式精裝、平裝、中式穿線裝、經摺裝、蝴蝶裝、貝葉裝、函套製作、精緻木盒製作、傳統手工圖書等。以精品化、環保化、專業化的出版、印刷與裝訂技術,推出嶄新具創意的莊嚴、樸實且高水準古籍善本,促進美學傳播,孕育國內高水準的圖書出版,進而推廣至國際市場。
三、慈善事業
(一)僧伽林善緣慈善會
僧伽林善緣慈善會是由 法藏法師於民國98年發起,並結合在新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地的全國慈善志工,以漢傳天台教法的修行精神,隨緣盡力的大乘佛教態度,透過與各地方政府社會局合作的方式,自發、無私的長期關懷並協助弱勢家庭。
各地慈善會更在僧團師父的長期指導關於慈善修行法門,及會員間相互分享行善心得,交流實行經驗之外並藉以結合更多同行法友為目的。希望更多的善良心念和社會行動,源源不斷地流露到整個社會中,令世界更為美好。
(二)護生善緣公司
「護生WHOLESOME」的核心價值為保護生態、照護生活、養護生命,於民國103年成立「護生善緣」以全台第一家使用有機台灣原生種黑豆釀製,並取得「慈心有機認證」的黑豆醬油起家,且將所得的合理利潤來支持善緣慈善公益自轉為目的,並集結了友善的生產者、製造者的商品,透過護生推廣,讓消費者認識,進而選擇對自己、對環境,乃至於社會都有益的產品,用正確的消費行支持良善的生產、製造、販賣,最後到公益回饋於社會,擴大形成了「善循環」,故為護生永續市集。
Wholesome thinking也就是「善思」的意思,從健康的思維與利益眾生的角度去思考,開始有「善」的意念,才能做出正確的行動。 對人友善,更要對我們所居住的土地、海洋與生態友善,即為護生WHOLESOME,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以「無毒環境、健康養生、在地農業、慈善淨心」為倡議目標,符合「保護生態、照護生活、養護生命」精神宗旨,實踐「利益回饋社會大眾、淨化企業存在價值」的生活消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