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僧團共住理念】                    按此下載PDF檔
 
 
   
   
 

壹、前 言:

一、共住之價值與重要:

二、獨住之危機與困境:


貳、共住總綱

一、 以「 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住依僧團、修歸淨土 」為僧團修行之宗旨。

二、 以「 痛念生死,發菩提心;捨離世俗,不染名利;依眾靠眾,盡壽學戒;定慧等持,恆課不斷;實學實行,精進專修;弘護大乘,報四重恩 」為自利利他之主要。

三、 以「 觀心修德,懺悔業障;領職修福,廣結淨緣;隨緣利生,無我為眾;隨力隨份,廣學多聞 」為修道增上之助行。

四、 以「 自覺自發,調柔改過;恕己包容,善巧勸勉;彼此敬重,相互提攜 」為共住得益之原則。

五、 以「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等六和敬為共住無惱之要求。

六、 以「 如法如律之叢林式生活;循序漸進之學院式教育 」為自他教育之方法。

七、 以「 隱居內修 」為住持佛法之根本;以「 隨緣隨力文教外弘 」為修福與安住之方便。

八、 以「 皈敬三寶、敦倫盡份、發菩提心、福慧雙修 」為化導居士之綱領。


參、共住要點: 【 為一切道場和合共住與大眾道業增上事務之七大根本議題 】

一、現實生活之安頓 (身安則道隆)

二、佛法解行之增上 (根本之目的)

三、個人理想之發揮 (同中存異)

四、六和合敬之實踐 (異中求同)

五、未來安養之保證 (身安之延續)

六、弘化事業之推展 (如來之家務)

七、永續住持之確立 (佛法永住世)

〔其具體推動之方法,當以「僧團共識」或〈共住規約〉等形式軌範之(各類細節另擬)。〕


肆、共住實務

一、現實事務:

   1 、飲食調理

   2 、生活所需

   3 、健康照顧

   4 、居住環境(兼顧品質、文化與內修、弘化等各種條件考慮 〔 註一 〕 )

二、修行事務: 【總說即是「解行增上」見下】:

三、利他事務: 【在不妨礙前項「修行事務」的前提之下而進行,乃為「修行事務」之延伸】

   1 、僧伽教育

   2 、法會共修

   3 、出版事業

   4 、媒體弘化(含網路、電視、廣播、平面雜誌等)

   5 、演講開示

   6 、慈善救濟

   7 、文化提昇

   8 、通俗學校

四、住持事務〔亦可視為「現實事務」所別開〕

   1 、制度建立與推行【為上來三項事務之基礎】:

採(十方)叢林學院化制,以(十方)叢林(師徒制,生活即修行,和合調鍊,制度與道風嚴明 , 不但自利尚能利他等)為體,學院(規劃性,次第性與專門性學習)化制度為方便。亦即綜合運用學院式的計劃性、次第性及區格性與叢林式的師徒性,道風性及調鍊性,乃至茅蓬洞窟(精進勇猛,清淨無擾)式的清淨性,專精性及勇猛性等優點,而建立的一種叢林、學院及茅蓬綜合而互補式的僧團教育機體 〔 註二 〕 。在此機體中,以理想共識、同解同行、相互提攜、戒律行持及共住約定等為基礎。以隱居內修為性格;以無我六和、自覺自發為要求;以自修與共修並行互融為方式;以建設道場、文教外弘為修福與安住的方便。透過全年計劃性的教育及修行規劃 〔 註三 〕 ,在教育院與常住人事一體,行門及生活作息一致,解門及管理重點有別,工作及職務內容互補,作息及居住空間區隔的安排下。依於不同的修學階位(見下明),共住眾(比丘、沙彌、淨人、新人、老眾等)各有不同的修學重點,與職務承擔 〔 註四 〕 ,以求達到〝 全僧格成長與完成 〞 〔 註五 〕 的目的。

   2 、永續發展之確立【為上來三項事務所綜合成就】


伍、教育門類: 【以下各門大體依序而列!】

一、義解門 (深入經藏,導引正行故)

二、敬信門 (理事無礙,信為能入故) 〔此為「義解門」中別開〕

三、律儀門 (防護三業,為道做基故)

四、僧格門 (堅固道心,光顯幢相故)〔此為「律儀門」中別開〕

五、行持門 (依解起修,由行得證故)

六、懺悔門 (淨除業障,進修定慧故)

七、生活門 (歷境修心,調熟心性故)

八、處世門 (謙敬和合,大眾無諍故)〔上三為「行持門」中別開〕

九、培福門 (積聚資糧,安住身心故)

十、知能門 (傳承佛法,自利利人故)

十一、職事門 (無我為人,住持佛法故)〔此為「培福門」中別開〕

十二、參學(廣聞多識,開拓心量故)

十三、專修門 (一門深入,向於實證故)

十四、世學門 (五明善巧,方便利他故)〔此為「知能門」中別開〕

十五、住持門 (統理大眾,傳持佛法故)

十六、弘化門 (發菩提心,報四重恩故)


陸、教育目標(德目):

一、 深入教理、正信大乘

二、 怖畏生死、捨離俗世

三、 發菩提心、四恩圖報 (知恩、感恩)

四、 恭敬慚愧、調柔謙卑

五、道心堅固、僧格高超

六、持戒莊嚴、僧儀嚴整

七、業消福增、知能具足 (說、寫、做、唱等)

八、吃苦任怨、正直老實

九、無我和合、僧團增上 〔註六〕

十、定慧等持、得法受用

十一、德學並彰、豎正法幢

十二、實學實證、住持弘化 〔註七〕

十三、立足傳統、契合今用

十四、為世前導、典範將來


柒、修學階位:

 
  ※ 以上欲成為一位弘化比丘,所需年限最短十二年半,最長二十六年!
   
   
  捌、修學規劃: 【此一規劃乃為達成上來教育理念之總體目的而做。】

一、 全年修學安排:
 
   
  二、一日生活作息:〔平時〕(含〝放參〞及〝自依法行〞兩項)
 
   
  三、近、中期解行課程及修學重點規劃: (以僧團創始比丘之學程為考量主軸,沙彌及淨人另行規劃)
 
  〔註〕原佛學院同學年資亦算入,否則即從入住僧團時算起。
   
   
  玖、組織規劃:
 
   
   
  補充參考文章
   
 
 

註一: 請另參考<道場建設大綱>一文所示。

註二: <常住學院化,學院常住化之改良芻議——常住即佛學院的體制初探>(《僧伽》三卷四期)、

<談健全寺院的教育功能>(《僧伽》三卷四期)、<談寺院體質的提昇與改造>(《僧伽》五卷三期)。

註三: <以寺院學風及道風的建立談僧青年的道業規劃>(《僧伽》四卷一期)。

註四: <略談未來佛教僧伽人才之分類與規劃>(《僧伽》一卷二期)。

註五: <全僧>(《水月抄》第 090 )、<弘法與新方向僧伽教育>(《僧伽》三卷二期)。

註六: <六和敬的根本精神>(《僧伽》一卷三期)。

註七: <從與其他宗教的分工談佛法不共世間的實踐>(《僧伽》二卷一 期)、 <台灣佛教的未來之路>(《僧伽》三卷一期)、

<住持佛法從自己做起>(《僧伽》四卷一期)。

註八: <建興佛教從完備的沙彌教育做起>(《沙彌學處》序文,有音帶流通)、 <漫談沙彌學行>(《僧伽》一卷二期)、 <從白衣出家到受具之間應受的教育>(《僧伽》二卷一期)。

註九: <新戒為何要五夏學戒>(《僧伽》一卷三期)。

註十: <菩提心>(《水月抄》第 091 )、<菩提心修要講綱>(有影、音帶流通)。

註十一: <從知見的累積到心性的調鍊>(《僧伽》五卷四期)。

註十二: <從佛教的危機談到實際的修行方法>(《僧伽》五卷二期)。

註十三: <論出家人廣學>(《僧伽》七卷二期)。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