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天台宗的性格與價值(上)
天台宗乃是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經過五百多年的辯證與理解,並逐漸「組織化」與「本土化」後,第一個成立的宗派。也是漢傳佛教存在最久,而且影響最深遠的漢傳佛教宗派,到目前為止,仍有專人專處在弘揚且傳承不輟,其教理與修持之契理與契機,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佛教的組織化與本土化,乃是指:透過中國祖師的思維、理解與修證所得(此是「契理」,最為重要),對傳來的各類佛法,進行整體的扒梳、組織與總持、判攝(主要是「教判」的建立),從而形成一種適合中國人所了解並修持的,整體佛法思想體系(此為「契機」)而言。此一體系,雖然對於佛法的表述,與向來印度或西域等地所傳的各個佛法思想系統,有不盡相同之處,但由於乃是透過宿具因緣的古大德之實修所得,因此並不影響到他的可信度與正確性。所謂「方便有多途,歸元無二路」,畢竟能強固地流傳到現在的各個宗派,大都是在教理思想上,或實修實證上,經過了時代的層層考驗後,才能有今日的弘傳。這也是因為能流傳到今日的宗派,幾乎都是立足在創宗者對佛法的綜合性理解,及實修實證的基礎上所致。尤其進者,修行的實證所得,是可以一代代重複驗證的,這使得中國佛教的宗派,可以因此超越文字概念的差異,而被廣泛且長久地信受著!尤其是天台宗的成立及其性格,更是具有這樣的特質:教理思想上具有其「融合性」、教法內涵上具有其「實證性」、且在適應眾生上具有其「適修性」。再加上本土化後的「親和性」,這使得天台宗能以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因緣,長期而深刻地影響著漢傳佛教的各個層面。 就歷史的因緣看,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到天台判教的成立為止,中國早期的佛弟子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不外以下三類:首先最迫切的,是在缺乏文字符號與概念基礎的情況下,佛弟子要如何才能正確地理解佛法的真義?漢代所流傳的佛教,正是因為文字與概念的隔閡,而被類比為中國的「方術」與「神道」;到了魏、晉以降,透過更多的翻譯與解說,已使佛教逐漸脫離了「方術」與「神道」的色彩,但在解脫概念上,則仍與老、莊思想合流而形成了「格義佛教」,如此雖比前代稍有進步,但仍不免隔靴搔癢未能中的之憾。直到南北朝羅什大師出,因其善巧的解說與契機的翻譯,方才真正地建構出一套完整、精確而又獨立的漢傳佛教語彙與概念,從而使漢傳佛教得以完全擺脫「格義」的陰影,走向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之路。這是早期漢傳佛教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基本上已透過正確的翻譯、解說及辨證,而得到了適當的解決。 然而接著而來的兩個問題是,透過對龐大經典的正確解讀之後,我們將發現這些從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傳來的佛法當中,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至少表面上看來如此)不同的概念與對立思想。我們要如何從這眾多概念分歧,甚至看來相互矛盾的經、論當中,理出一個清晰而統一的思想脈絡來,以便能總攝這一切傳來的佛法內容,已成為「正確理解」佛法後,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再者,實踐與實證畢竟才是佛法最後的目的,因此要如何依於上來所說的統一佛法思想,去建構一個既能符合佛法本意,又能有次第地總攝一切修行內涵,而且適合中國人所理解與實踐的佛法修持體系,即成了繼總攝把握佛法之後,自然會產生的另一個問題。以上正是南北朝時代,漢傳佛教界所要解決的兩個主要時代課題,總的來說,亦即:如何無有對立地總持一切佛法(教門)?及如何圓滿無缺地實踐一切佛法(觀門)? 就契理的立場觀之,成立於隋代初年的天台宗,長久以來之所以被教界譽為「教觀雙美」,正是因為他幾乎圓滿無缺地,解決了上來所說,當時漢傳佛教的兩大問題。「五時八教」的《法華》一佛乘觀,統一了當時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的各類判教思想,從而使佛陀一代時教的方便(權)與究竟(實)、顯說與密意,相契合而總攝無遺。在此開權顯實、《法華》一佛乘觀的佛教最高原理之下,各類、各系佛法的分歧與矛盾已不復存在,對於佛法高低的虛妄檢擇,也失去其實義,因而表現出佛法的整體性、融合性與圓滿性來。此外如「次第禪門」與「圓頓止觀」等實修思想的提出,分別照顧到漸修與悟頓的各類修持法門,並將之統一會歸在「中道實相」與「圓融三諦」的最終目標下,使得漢傳佛教的修持,產生大、小,顯、密,頓、漸同時並存的包容性格,這也正是中國佛教在歷經各代興衰變革後,仍能長存而弘傳的主要原因。此外,由 慧文、 慧思,以至 智者大師等,一脈相承的實修道統,也使得天台宗的教說與行持,都紮實地立足於親證的基礎上。此一「實修親證」的性格,不但使得天台宗能夠領導當時的佛教界,而且一直到今日,即使有所謂的藏傳,南傳佛教,乃至學術佛教等的傳入與衝擊,天台宗的思想與實踐,仍顯得萬古而常新。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