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文集】  —法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六)

   
 

  (三)天台推重圓教的旨趣

以三諦三觀而建立佛法四教差別的體系已如上說,然而以天台的判教立場看,既然佛法有四教的分別,自當依四種教而各別弘揚,何以天台卻要特別推重圓教呢?當然,由於圓教之教理及止觀之修持最為圓滿,因此在求法乎上的一般性原則下,天台推重圓教自是必然的結果。然而以天台所根本依據的《法華經》及《涅槃經》之內容來考察,我們亦可以明白,事實上就此二部經的立場來說,所謂的佛法其實是只有唯一佛乘的佛法,並無所謂的二乘或三乘。諸佛出世不過是為了宣說此一究竟的佛法為目的,之所以還要宣說餘三種佛法,無非都是為了調熟眾生而做的方便施設。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云: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註74】

既然諸佛只為一佛乘(圓教法)而為眾生說法,何以又要說二乘、三乘(藏、通、別等三教)呢?原來正是由於眾生根機之不足,一時不能盡受,所以諸佛才需要先以二乘、三乘等佛法來調熟眾生的,如同經卷二<譬喻品>云:

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眾生〕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註75】

以是義故,所以天台亦講說前三教,為令學者能漸次地理解佛法的教、觀二門,最後才導歸圓教的究竟一佛乘中。
當然,這是就理解佛法的立場而說的,本文之所以要用極多的篇幅,來描述四教成立的教觀內涵,乃是另有禪觀實踐上的現實考量。蓋佛法的根本,固然在空性的見解與實踐上,然而對於空性的見解與實踐之不同,向來就是大、小,顯、密各派之所以分張的根本原因所在【註76】。可見無論是解或行,對於一個佛教行者而言,於佛法空性的見解上,自來就是多元而極不易深刻把握的。既然理解都已困難了,何況還要依之而深修?《綱宗》云: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註77】。因此以天台宗的立場看,吾人必須在空性的見解上先有深刻而精確的見地,方能正確地引生相應的實踐並獲得所要的成果。尤其在禪修的實踐中,對於空性見的認識,及其相對應的修心方法,在大、小,權、實之間,是有非常多微細之分別的。此中若不能預先予以分辨清楚,則非常容易以少為足,甚至在實修的過程當中認錯路頭而誤入歧途,看似早早上路,實則耗費更多時間!緣於此,所以本文乃專從與實際修禪有關的「諦」與「觀」兩個角度,來對四教進行分判,其用意正是在此。《綱宗》卷末云:又復應知,說前三教,為防偏曲,文意所歸,正歸於此(圓教)【註78】,指的也正是這層道理。
以上所說,是以理解實踐的角度而論其必須四教一一予以細說、細分,之後方才導歸圓教之解、行的理由。然而,以天台判攝四教的最終旨趣說,其判攝四教的目的,正是要合會前三皆歸入圓教。蓋解前三教,乃是為了理解圓教而施設的,《玄義》<序王>中所謂「為實施權」正是此義 【註79】。然而當行者理解了圓教之後,當下前三教,也就都被認知為圓教了!所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註80】正是此理。此外如《玄義》<序王>云:

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註81】

又,《法華經》<壽量品>亦云: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註82】

既云「廢權、立實」又云「法皆如是……皆實不虛」,故知佛陀所說一切教法,其實都是以究竟真實的一佛乘(圓教)為其本質的。在此意義下,曰藏、曰通、曰別,不過是對尚未了解圓教義的人而談的,等到行者能妙解圓教之後,此四教的差別就完全泯除、合會了! 大師在《玄義》<四諦境>段即引《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品>之品意云:

<德王品>追泯眾經,俱寂四種四諦(四教)。……如此追泯,何說而不寂耶?……如是等種種皆決了入妙,開權顯實【註83】

透過這個「追泯四教【註84】」的立場,則我們可以了解到,天台宗解說前三教,固然是為了正確理解及實踐圓教而設。然而就天台判教的最終旨趣說,所謂的四教其實是唯有圓教一教而已,或藏、或通、或別,本質上最後都會入圓教,任修一教皆是圓教,除此之外已別無其他佛法可修矣!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天台教法在本質上,對於藏、通、別等三教,是不會產生排斥或輕視的。天台宗與其被視為一種獨立的宗派,倒不如將之看做一種圓滿融攝一切佛法的佛法認識論與方法論。因此天台佛法教必稱圓、觀輒依頓,除了有其自身教理的必然道理在以外,我們也會從歷史上,看到天台宗融入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乃至華嚴宗的影子,這些也都表現出天台宗的這種融攝性與包容性來,在二十一世紀各地區佛法密切交流、激盪的今日,天台宗所具有的這種涵融性格,可說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重視與學習的。

 三、天台圓教止觀之觀境

如前所述,教理—尤其是圓教之理—的預先理解,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佛法的最終目的,則是解脫的實踐。而欲實踐解脫道,則非實際的禪修無以竟其功!因此本章將進一步地嚐試探討:依於圓教的中道實相之最高佛教原理為基礎(教相門),其所當採取的禪觀方法(禪觀門)為何?
回憶前章所談,天台的最高佛教原理既然是圓教,而支持圓教的主要理論正是「圓融三諦」,至於把握此圓融三諦所運用的修心方法,乃是所謂的「一心三觀」前已述及,此中,一心三觀是能觀之行,而圓融三諦則是觀後所得到的宇宙人生萬法之真理(諦)。然而這要由一心三觀對什麼樣的「所觀境」進行觀察,才能得到這樣的真理呢?前一章中,為了討論上的方便,我們分別以「三諦」和「三觀」兩個主題來說明四教的成立,但據實而論,真理(三諦)的發現與建立,是必須透過觀察與思惟之過程的,不同的觀察與思惟將產生對所謂「真相」的不同認知結果,因此談「三諦」是無法獨立於「三觀」之運作的。三觀既然代表著一種理解真理的內心之作意觀察與思擇過程,則三觀的運作就勢必要有被其觀察的「觀境」,藉此境界的觀察,吾人乃得以發生「智慧」,從而掌握宇宙人生的「諦理」,行者再依此所得之諦理將之內化、外弘,而完成了自他道德與解脫的建立,從而圓滿了佛法的修行。其過程或可依下圖加以略示:

此中最為關鍵的,正是「以三觀觀於境而發智解」的過程,這也正是禪修止觀所要努力的地方。換言之,禪觀最重要的,便是觀境的建立,以及對此觀境的正確理解!因為什是佛法所說的「觀」呢?其實就是指一種對「所觀境」所進行的一連串符合佛法規範(三法印、一實相印)的觀察、理解及體證過程而言。但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在禪修當中,正確地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要觀察的境界,從而現見、體認境界所內涵的實相諦理呢?其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於禪修之前,直接對於所欲觀察的境界,進行理論性的理解(上一章最後一節的所謂「先開圓解」正是指這種事先的努力而言),而後才依此一理解為基礎,再於定中加以直接而細密的觀察、思擇與體認,在持續的定、慧等持之止、觀交互運作下,吾人方有機會以超越知識、經驗的直觀體證方式(禪宗云:離心、意、識參),去「現見」三諦圓融的中道實相之理(這與之前「先開圓解」時,乃是以〝分別意識〞之思惟而得的〝認識〞是不同的),從而開顯出大乘不共的實相智慧來。因此本章第一節,將首先對於圓教禪觀的十種「所觀境」,先進行理解。(待續)

【註解】

註74:見T9,p7b。

註75:見T9,p13c。

註76:《金綱經》云: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註77:見T46,p938c。又靜修大師於《綱宗科釋》中解釋此段文云:
修證以開圓解為急務,設圓解不開,不足以語修證之方……縱然修持,邪行險徑且勿置論,即使永無諸過,亦難免日劫相倍!未開〔圓〕解者修一劫,不如開解者一日之功。(p62 蓮因寺版)

註78:見T46,p942a。

註79:見T33,p681a。

註80:參見《綱宗》(T46,p938b)。

註81:見T33,p681b。

註82:見T9,p43a。

註83:見T33,p701c∼702a。

註84:語出《綱宗》,T46,p937b。

   
  (按此至【上一頁】【下一頁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