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文集】  —法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常住學院化、學院常住化之改良芻議—常住即佛學院的體制初探(一)

   
 

全文大綱

雖然今日台灣的佛學院不在少數,然而仍有極大部份的出家新鮮人,是生活在以傳統寺院生活型態為主的常住中。這些人或者因為個人意願,或者因為常住不鼓勵、或者因為職事工作、或者因為未有相應的因緣……等等原因,而未能前往佛學院就讀。然而這些新出家者。需要有計劃地給予培育、教導,卻也是迫在眼前的事實。甚至,原有的常住職事,如何能在佛學院的選擇以外,另給予「在職教育」的施設?也是身為一個寺院領導人,所該為佛教未來深刻籌謀的。

另一方面,現行的佛學院僧教育,仍然具有許多先天體制上,無法突破的盲點。加上教內師資的普遍缺乏,及修道理念的分歧,乃至社會經濟的普遍提升等因素,使得佛學院所訓練出來的畢業僧,並不一定能為常住所用。影響所及,造成了畢業後立即獨住的單身僧人,亦為數不少;許多常住也因此對弟子入佛學院學習的價值普遍存有疑慮,再加上各道場僧員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就更沒有意願主動讓弟子讀佛學院了。

今日,只要談到僧教育,似乎就讓人聯想到「佛學院」,然而所謂的「佛學院」,是否就一定意味著目前所看到的,那種與常住運作斷然分隔,純「學院式」的型態呢?今日的台灣傳統佛教道場,固然常常因為道場主的主觀因緣或客觀限制,而未能有效且如法的善盡教育弟子之責而引人詬病;同時學院式的佛學院,也的確有不少的優點仍值得肯定。但是無論如何,這兩種體制,仍然是優劣互見的,並無法完全取代對方。何況佛學院只能視為僧伽的教育場所,僧伽常久的住處與自他兩利的主要活動空間,畢竟仍在寺院常住。因此,是否可以將這兩種體制,給予適當的融合,而一舉解決常住眾的解行增上問題,及學院僧畢業後無處去的問題呢?此外,有些寺院常住眾頗多,他們有自己的既定宗風與體制,送學生去佛學院所學所修將無法保證與自家之道風相合。因此,學院與寺院融合的體制,顯然是今後僧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再者,過去無論是印度或中土的傳統叢林,其道場都是具有強大教育功能的。也因為這樣,所以它們能弘揚並傳承各自的宗風於不墜,更因為宗風的實踐與傳持明確,因此遊方僧人得以參學各家、行腳增上。今後,為了恢復過去這種具有強大教育功能的叢林道場風格,凡具有一定規模的道場,在其寺院硬體建設與道場宗風皆已確立,且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是否皆可以考慮建立「寺院化佛學院」,一方面得以教育寺眾,二方面又能強化各家宗風的傳承,三方面也藉此一併消除今日佛學院「一家畢業、家家畢業」的單一化與重複化傾向呢?

常住與佛學院融合,建立所謂「學院常住化,常住學院化」的整合性體制。是今後,在各寺院經濟皆已發達而充裕,培養僧材已逐漸成為中生代寺院領導人的共識,而要求更高品質的修道教育,亦成為新生代年青僧伽的普遍心聲時,所必然要趨向的一種體制考慮。它具有符合佛陀教育特色,與一併解決諸多今日僧團問題的強大潛力在!

然而,由於可能存在的過度保守思想,或某些道場既有的制度包袱等因素,再加上缺乏經驗的參考及人才的推動,此一體制的明確建立,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關於如何建構此一體制的理念與運作模式?如何避免並突破可能存在的困難與盲點?進而發揮此一體制應有的功能?正是本文所擬探索的。

 

前 言

自古以來,無論中國、印度或西臘、羅馬的聖哲,他們都是注重教育的,而他們的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隨緣、隨機,與單一化、生活化。硬繃繃的上下課,與雜雜沓沓人來人往的諸多授課者同時存在,是絕無僅見的。跟著一位思想、實踐皆已成熟的老師或宗教領袖,在生活中隨緣、隨機地受化與熏修,以自然大地為教室,以人事應對為教材,以心靈提昇為目的,以遊行各地為方便……那是一種既熟悉熟悉又遙遠的哲人教育。或許我們已無法於今日,回復那樣的生活與學習方式了,可是那種教育的方式,及其所代表的教育意涵,卻是今日的佛子,在思惟著諸如:「如何增上自他,以令佛教的未來更為茁壯」之課題時,所不得不加以考察與深思的。

在三十多年前,僧教育的共識尚未普及;寺院的經濟力與建設力,尚未發達到足以支持一群人的教育需要;而僧團中游離的師資,也尚未達到足夠高的數目與密度,因此佛學院似乎是當時進行僧教育的唯一選擇。因為那時的常住,除了少數例外之外,大都無力(財)、無能(知見能力等)、無心(忙於硬體之類)也無人(授與受兩者皆缺)推行僧伽教育。當時的台灣僧團,必須把少數的資金,有限的師資,以及為數不多的學僧,集中在固定的地方,進行著密集式與義解式的「學院式」教育,以應時代的需求。因此佛學院的存在,自有它時代背景下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浩浩三十多年過去,這期間,僧團陸續培養出來的僧青年,如今已逐漸地掌握了佛教發展的主流,他(她)們多少皆具有僧教育的意識與認識。且拜社會經濟發達之賜,今日的寺院已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必須為了生活而忙碌終朝。相反地,在一切建設皆趨完整,而又資金逐漸充裕的情況下,弘揚佛法已成為寺院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弘揚佛法需要人才,因此,寺院也逐漸重視其徒眾與信眾的教育提昇問題了。再者,由於近十年來,年輕而具高中以上學歷的出家眾與年俱增,他(她)們要求受教育(不一定是到佛學院)的心情亦是顯而易見的。而反觀此時的僧團,老一輩的大德長老,固然仍在教育的前線提攜後進(雖然不一定是在佛學院),年輕一輩而堪任僧教育工作的青年僧,游離於僧團各處者,亦不在少數。舉凡這些因素,都使我們意識到︰時代已經不同了!當大陸佛教正積極地在各處建立傳統佛學院,以便快速培養僧材應急之際,此時的台灣佛教︰就寺院說,已經有能力也有心情,去負起教育內部僧眾的責任;就人才保持說,與其送人到佛學院讀畢業,回來卻不一定與常住合得來,或常住眾因缺乏教育環境,而向外流失,倒不如自行辦理僧教育來得保險而實際些;就師資的來源說,教內已累積了不少的師資人才(中、青兩代),需要的只是誠意的延聘與整合【註1】;再就佛學院教育方式的考察說,學院式的僧教育,終究不是古來聖哲(乃至佛陀)教育的「原型」,雖然功不可沒,亦有其存在的必需性,可是今日的佛學院,有其難以改進的先天性缺點,卻也是事實(其進一步的分析見下一節)。

由以上的四項認識,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以常住為基礎,而發展成具有僧伽教育機能的「學院化寺院」,它形成所需要的內在因素與外在條件,已逐漸地在台灣成熟(衡諸台灣僧團目前的案例,亦可印證此論)。明顯地,今後「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僧伽或常住眾,將不再只是佛學院,或大型寺院的專利。因此,在仍保留傳統佛學院的同時,台灣今後各中、小型寺院常住,如何在經濟與外來師資充裕的前提下,適當地吸納學院式教育的優點,並充分地發揮本身「生活即學習」與「師徒密切授受」等優點,從而楺合成一個,具有強大教育功能與機制的「學院化」寺院,將是今後台灣佛教,在僧伽教育及僧團發展上,另一個重要的目標與里程碑。

一、傳統佛學院之優缺點略析

本文所謂的「傳統佛學院」,乃是指近二十多年來,在台灣所盛行的學院式佛學院而言。它的主要特色是︰生活與常住完全分開而全無生活的負擔,生活的重心以課堂內的知識吸收為主,同一時段內有多種課程在進行,一切的行動皆課表化、集體化。為有別於以常住運作為主體,所發展出來的常住化佛學院,因此本文以「傳統佛學院」之名區別之。

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時機、對象等特殊因緣的考量,因此它不可能適合全部的對象或時機乃是必然的。同時既然是特殊因緣的產物,所以它也不可能只有優點而無缺點,因此當我們在考慮如何建立寺院常住的僧教育體制之前,先對傳統佛學院的優缺點作一鳥瞰,從中獲取經驗與啟示,並取長補短、去蕪存菁,是有其必要的。以下,我們先對其優點作一番瀏覽:(待續)

【註解】

註1:大綱中提及佛學院「師資缺乏」,此處卻說「師資充裕」,兩者並無矛盾。蓋佛學院之所以師資缺乏,並非緣於僧團中「沒有堪任的師資」。而是因為大部份的師資並無法「長期而安定」地在學院中上課,或者他無意於佛學院任教(不契機或其他理由)之故。因此,佛學院「請不到老師」,並非意味著僧團內沒有師資人才。

   
  按此至【下一頁】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