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文集】  —法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天台禪法的特質—兼論《法華三昧懺儀》之修持(三)

   
 

      2•1•2別 釋

那麼他們之間有何種差別,而須別立三法?《摩訶止觀》卷一下,對這三種止觀之相貌,各有精要之說明,彼釋「漸次止觀」之相云:
    

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 。

又云:
 

漸初亦知實相,〔唯〕實相難解〔難行〕,〔而〕漸次〔易解〕易行,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三塗〕,達三善道;次修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最〕後〔方〕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為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註12】

釋「不定止觀」之體相云:

不定〔則〕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各面視之,皆是金剛〕

又云:
    

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有〕漸〔觀〕後〔有〕頓〔觀,或漸或頓,而說「不定」〕。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悉檀〕為第一義〔悉檀〕,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定止觀【註13】

最後更釋「圓頓止觀」之能所云: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註14】

荊溪釋此云:
 

近地之空,與萬仞同體【註15】

《摩訶止觀》又云: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此明所緣妙境)。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三千性相〕,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釋能觀妙智)。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輰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之〕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註16】

此外,荊溪大師更於此觀之名義與修法,有簡要之補充說明如下:
     

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體非漸成,故名為頓。體雖極足,須以二十五法,為前方便,〔更以〕十法成觀,而為正修【註17】

最後荊溪大師更綜合地對以上三種止觀之異同,及所應之根機差別,有一段整體性的註釋:

     為三根者,此三止觀,對根不同,事〔修〕雖差殊,〔而〕同緣頓理。離圓教外,別無根性,當知此三〔根性〕,並依圓理,分此三行〔止觀〕,名三根性。是故漸次〔根性之人〕,不同於別〔教人〕,〔漸次止觀〕或一日、一月、一生,修之可獲!故云。文第十判教中云:「漸觀者,從初發心,為圓極故,修阿那般那,乃至無作。故知頓人,行解俱頓;漸人,解頓行漸;不定〔人〕,解頓,行或頓、漸」。有人云〔漸根人〕是別〔教人〕,〔彼〕都不見文旨【註18】 (待續)

【註解】

註12:《大正》卷46頁1下。

註13:同前註。

註14:同前註。

註15:見《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大正》卷46頁150中。

註16:《大正》卷46頁1下∼2上。

註17: 見《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大正》卷46頁150上∼150中。
  又「二十五法」者,即二十五方便,《釋禪波羅密》、《小止觀》與《摩訶止觀》中皆有
  論及,尋文易解。
  「十法成觀」者,又名「十法成乘」,乃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正修〉章中,首次提
  出之十種禪觀方法,略謂:一、觀不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㧢
,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無法愛(見
  《大正》卷46頁52中)。行人具此十觀,可運載至大般輰槃岸,故名為乘。

註18:同註14。

   
  (按此至上一頁下一頁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