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華三昧懺儀的組織與修法大要
4•1概說
所謂「法華三昧懺儀」,原名為「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註40】,乃智者大師在瓦官寺(31∼38歲)親筆所撰寫。若就原懺名來理解,可說此懺儀乃是一種禮《法華經》的「儀式」,其以修持「法華三昧」時所行的各種「行事」與「運想」為內容,藉此以「補(輔)助」行者證得法華三昧為目的。此三昧的修持,中國佛教中可考據的,最早源於天台三祖慧思大師,他在一夏九旬當中,親證了法華三昧,頓證「一心具萬行」的中道實相理。之後智者大師上大蘇山親謁,思大師因靈山夙緣,而示以「普賢道場」,教修「法華三昧」,智者大師因此證得了法華三昧的前方便及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註41】。以此實證的心法為基礎,方能開啟後來號稱教、觀雙美的天台教學,而垂範後世。由於此一行法,善巧可行,因此慧思大師即非常推崇而勸修,如彼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中,就曾對此三昧的疾速成就,引《普賢觀經》意而作說明云:
一心專念法華文字(此即「有相行」),精進不臥如救頭然,……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極大遲者,三生即得【註42】 。
之後智者大師甚至在金陵瓦官寺,親自撰寫了修持此三昧的具體行法,今日所見之《法華三昧懺儀》即是所作。
此懺儀的行法內容,主要依《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略云《普賢觀經》)及《法華經》〈四安樂行品〉意為骨幹,再輔以《十住毘婆沙》等大乘論典的補充而造成【註43】,智者大師於本懺「正修三昧第十」一節中,即補註云:
行法相貌,多出《普賢觀經》中,及〈四安樂行〉中。行者若欲精進修三昧,令行無過失,當熟看二處經文【註44】。
4•2修法總綱
4•2•1內容大要
欲理解本懺的修法重點【註45】,事先預覽懺法之內容綱目,並鳥瞰全懺之組織,誠屬必要。茲將本懺各章節之標題目錄大要表列如下:
目錄大綱【註46】:
第一章 勸修懺法
第二章 行前方便
第三章 修行方法
第四章 正修懺儀(此為修法重點所在!)
第一節 嚴淨道場
第二節 淨身方法
第三節 三業供養
第四節 奉請三寶
第五節 讚歎三寶
第六節 禮敬三寶
第七節 修行五悔
第一項 懺悔六根
第一科 懺悔眼根
第二科 懺悔耳根
第三科 懺悔鼻根
第四科 懺悔舌根
第五科 懺悔身根
第六科 懺悔意根
第二項 勸請如來
第三項 隨喜功德
第四項 迴向佛道
第五項 發願往生
第八節 行道誦經
第一項 稱名繞旋
第二項 誦法華經
第三項 歸依三寶
第九節 誦經方法(以上皆為事修、輔行,屬「有相行」)
第十節 正修三昧(此為理觀、正行,屬「無相行」)
第五章 證相分別
全部行法共分五章,第四章為行法之重心所在,其中復分十種行法,更以第十節「正修三昧」為此三昧行法的核心。遵式(964∼1032)大師云:
十科行軌,理觀為主。儻一以誤,九法徒施【註47】!
4•2•2行法組織
以下更列本懺之行法組織大綱,俾能通盤掌握行法前後之次第意涵與相互關係【註48】:
行法關係:
(待續)
【註解】
註40:見《法華三昧懺儀》之附題,《大正》卷46頁949中。
註41:以上見《天台九祖傳》三祖傳,宋•沙門士衡撰(《大正》卷51頁98下∼99上)及《智者大師別傳》(《大正》卷50頁192上)。
註42:《大正》卷46頁700中。
註43:見《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註》57頁首段「編按」之說明。
註44:《大正》卷46頁954中。
註45:理解了本懺儀修法的核心精神,即把握了圓頓止觀的修習善巧。
註46:參考《懺儀輔行集註》之目錄,唯此中標題曾稍作更動,已稍異於原懺本所列,已於《集註》中有所聲明當知。
註47:見《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大正》卷46頁949上)。
註48:本表錄自〈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註序〉,釋法藏述,收錄於《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