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文集】  —法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天台禪法的特質—兼論《法華三昧懺儀》之修持(九)

   
 

      4•3•3正修三昧

   第三部份的「正修三昧」,即事懺之後的「理懺」,屬於「無相修」的部份【註71】,《修懺要旨》云:
    

上諸觀想(指前九節之事懺),雖皆稱理,而帶事修。蓋欲行人涉事之時,體事即理,心無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設。今之禪法(指第十節之「正修三昧」)乃是正修,純用理觀【註72】

就懺儀原意,這一部份的禪觀正是本懺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註73】。如遵式大師在本懺勘定序文中即明白地指出:
     

十科行軌,理觀為主(指第十節正修三昧),儻一以誤,九法(指前九節之事行)徒施【註74】

《法華三昧懺儀》以正修三昧的理觀為重心,這正是天台教法之理論與實踐,始終緊密結合的最佳寫照!
    行者在懺壇修事懺完畢之後,即進入緊鄰之觀堂【註75】,依二十五方便所示而調身、心、息,之後則依本文第2•2•2小節中所示一心三觀之觀法而修持止觀。智者大師在本懺「正修三昧」中示觀法云:
     

云何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不住使海【註76】,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註77】,是名正觀。

又行者當如何才能「觀一切法空」呢?大師續云:
     

行者當諦觀現在一念妄心(此即「介爾現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性相,當觀其皆是「如實相」),隨所緣境〔而生其心〕。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兩中間?有何足跡?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雖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即假)。……諸法解脫,滅諦寂靜【註78】(即中)。

能如是作觀,即入中道實相,這也正是懺悔的最高境界!如《普賢觀經》之偈誦云: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註79】

大師在「正修三昧」文中亦直接說明,若行此理觀即是真實之「懺悔」法門:

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註80】

由此可知,本懺儀行法中,無論是事修或理觀,其本質皆具有「懺悔」的義涵,這也正是此儀軌之所以名之為「懺儀」的原因所在。

   4•3•4隨緣止觀

原則上本懺儀為「半行半坐」三昧,已如3•2節中所示,因此行法至正修三昧部份,即可算懺法圓滿。然而為了達到隨時皆能「理一心精進」的禪修境界,因此大師更在正修三昧之末提示我們:在正修各種行法以外的其他時間中,無論行、住、坐、臥,大小便利,出堂入堂,乃至一切飲食起居等,皆要遠離世俗欲想,念念與圓頓止觀相應,而精進修持一心三觀。其文云:
    

復次行者於三七日中修懺悔時,若行若坐、若住若出入,大小便利、掃灑洗澣,運為舉動、視眴俯仰,應當心心存念三寶,觀心性空。不得於剎那頃,憶念五欲世事,生邪念心。及與外人言語論議,放逸眠臥、戲笑,視色聽聲,著諸塵境,起不善、無記、煩惱、雜念,乖〈四安樂行〉中說。若能如是心心相續,不離實相,不惜身命,為一切眾生行懺悔法(以菩提心為本故),是名三七日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註81】

    廣義的說,這種隨時的用心修觀,已屬「隨自意三昧」(非行非坐三昧)的修行內涵,然而這也正是一切行法(通含常行、常坐、及半行半坐三昧)的共通修行理念。由於它的重要性,雖然本懺中並未單立一項而行持之,但為彰顯其確實之存在,故仍另立一節於此。(待續)

【註解】

註71:指見前註30正文所引之文。

註72:《大正》卷46頁870上。

註73:見前註43正文所引之文。

註74:見《大正》卷46頁949上。

註75:回憶註46所說。

註76:《大正》卷9頁389下,《普賢觀經》云:
如來滅後,云何眾生起菩薩心,……正念思惟一實境界。……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義該六根),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註77:《大正》卷9頁37中,《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云: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註78:《大正》卷46頁954上。

註79:《大正》卷9頁393中。

註80:同註72。

註81:同前。

   
  (按此至【上一頁下一頁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