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若欲搜尋佛法問答的內容,請至佛法問答的網頁搜尋

水月閣


法藏法師專欄

法務活動

法海一滴

僧團共住理念

僧團影相館

沙彌教育

佛教兒童教育施行要點

通俗佈教

線上佛法問答

線上佛法開示

佛法開示講義

線上請求師父晚課回向


線上法會牌位登記

覺性關懷——臨終照護

佛號下載

來電答鈴

世界佛教通訊

供養功德

問卷調查
 
 
【法藏法師文集】  —法介介法師簡介略傳法影法語文集
分享: facebook 噗浪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MyShare Windows Live yahoo google FunP 推推王 黑米 HEMiDEM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九)

   
 

  (二)百界、三世間與十如是的提出

依於第三章所言,以吾人陰妄之心為主要的所觀境為基礎,則所謂的「觀不思議境」,就是以吾人現前一念陰妄第六意識心之「了別境」為對象,而去觀察、現見當下這一念妄心所具有的「不可思議三諦圓融」之境相(屬事)及理體(屬理)。然而要如何才能如此觀察與現見呢?則必須先就這一念妄心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境之構成內容,及其之所以「不可思議」內在所蘊含的道理,預先予以正確的領解才可,本文第二章末所謂的「開圓解」,也正是指這層意思。如《輔行》卷二十<正解十法>段:

問:前引諸文,廣明〔十〕境竟,此中祇應明能觀〔之〕觀〔法〕,何故復明「不思議境」?答:前雖示體,但直指心。〔然〕心為一切法之本,故示體是心,然未委示不思議相,猶恐人迷。如匠造物,有能有所,能所似殊。是故今文(指解釋不思議境之文字),〔以〕妙觀觀之,令成妙境(能所不殊,能觀即所觀),境方稱理。復以所觀(不思議境),顯於能觀(一心三觀),妙境義成,妙觀斯立,為是義故,復明於境【註126】

由此文可知,所謂的起不可思議觀,就必須先對欲觀之境,其所蘊含之「不思議」的內涵先行了解。然後以此不思議的內涵為所觀,才能引生吾人的妙觀,亦即現見「不思議三諦圓融」之理。因此,理解「不思議境」的內涵與理論,即成為圓教止觀中最重要的核心課題了。而欲了解此「不思議境」的內涵,則須先以百界、三世間與十如是的認識為基礎。
所謂「百界」乃是由十法界所組成,「法」即是諸法,「界」謂界分(界限)【註127】,十法界乃是指十種五陰的分類而言,亦即佛教對於一切生命型態的十種分類。《止觀》卷九<明性德不思議境>段云:

十法界通稱陰入界,其實〔際之內涵則〕不同:三途(地獄、餓鬼及畜生三法界)是有漏惡陰界入,三善(人、修羅及天三法界)是有漏善陰界入,二乘(聲聞、緣覺二法界)是無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註128】陰界入,佛是非有漏非無漏【註129】陰界入【註130】

此中每一法界,各由不同之五陰所界定,各各當分五陰所成之個體名之為「五陰世間」,亦即六道眾生與四聖道,其各別存在之主體所成的世間。此外更依此各別之「五陰」為基礎,總攬此法界中同一類的五陰而和合成一「眾生世間」,則不同的法界亦有不同的眾生世間,《止觀》同段更云:

攬〔各別之〕五陰通稱「眾生」,〔而十法界〕眾生〔亦〕不同:攬三途〔五〕陰,〔則成〕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偏〕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註131】

同理,每一法界所依存的外在客觀山河、大地、星球、宇宙等,則形成各該法界的所謂「國土世間」,《止觀》同段文云:

十種〔眾生〕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天依宮殿住;〔藏教〕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人、天依住;斷惑盡者,依方便〔有餘〕土住。別、圓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方便〔土〕等住;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註132】

由上三段文可知,每一法界通有三種世間【註133】,反之亦可說,由三世間而組成每一法界,因此十法界則共有三十種世間。然而此十法界、三十世間,其實是由吾人一念介爾陰妄之心所現前時而任持(或說觀察)的,若吾人無心,則一切世間之相則無法被認取,吾人亦無從說它們是「存在」的,必須以吾人起心而認取時,方可名之為存在。然而吾人是無時不有心的【註134】,因此,十法界三世間之境,是隨時由吾人的心所任持的。此種任持,若約理說,則可名為「心具」,若約事談,則可名為因果事相而造成,但無論事相的因果如何,其實都必須以「理具」為根本、為所依,方有事相因果造作的種種世間差別相之現出,故台家每言「心造」,其實意含「理具」(為體本)及「事造」(為相用)二者。如《止觀》卷九<明思議境>段云:

思議法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蓋思議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也【註135】

《輔行》即釋此云:

由大、小乘皆云「心生」,以教權故,不云「心具」【註136】

換言之,圓教所談,固然在事相上也不壞世間的因果相,故仍有「心生」的內涵,然而最為根本的仍是「心具」,所謂「心生」乃是在心具的認取之上,而有種種因果事相之顯現所談說的。小乘及大乘別教的菩薩,不見心具之理故,只能以事相的因緣法而談「心生」,亦以之而觀「因緣性空」乃至雙遮雙照空、有,而說離二邊的但中之理,卻無法見到心具的三諦圓融之理。又如《止觀》卷九<明性德不思議>段引《華嚴經》而說「心造」時,依《輔行》之釋,圓教所說的心造則有「理具」及「事造」兩意,彼文云:

不可思議境者,如《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註137】

《輔行》卷二十一釋云:

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不出三世〔因果〕,三世又三:一者過〔去〕造於現〔在〕、過〔與〕現造〔於〕當〔來〕。……一切〔造作〕諸業,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二者現造於現,即是現在同業所感,逐境心變,名之為「造」。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官,所見不同,是畏、是愛、是親、是冤。三者聖人變化所造,亦令眾生變心所見。〔以上三者〕並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觀,但觀「理具」,俱破俱立(理破則事破,理立則事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現【註138】

何以心能具十法界呢?所謂「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蓋吾人以現前一心陰妄之心而認取這三世間時,其實它是同時具有十種法界之內涵的,例如以人而見於狗,雖然以人為本位的認識,而認知彼為「狗」,從而以種種人之業感所給定的方式與因緣而看待、對待狗。但從狗邊說,狗亦以狗自身的業力、因緣所感的認知及其世間,而對應於人。此中人與狗雖各以自身之業感及認知,而與對方相對應及交互作用,並以一己的方式來認知彼此的關係與環境,然而事實上人與狗其實各自已在他們自身的心識認知或了別上,都已具備、任持了一個對方的法界於心中矣!那怕他們彼此一直不能感受到,但事實上對方的法界已存在於他們各自的心中。我們可以說這是對境而緣起的,但同時它也可以是不對境依心而任運存在的,因為只要我們介爾【註139】一念心起,狗存在的「具體」事實就已發生了(這是「理具」),並不必等待我們去給予觀察或造作。但當我們去加以對應或造作時,則與狗的關係將因而改變(這是「事造」),並形成了另一個理具的存在。人對狗(畜生)的法界是如此,對於佛乃至地獄的法界亦如此,無論對境、不對境;彼此知、不知,這一念心其實都是具足理具及事造十法界的。所以《止觀》卷九<明所觀境>段的私料簡中即云:

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
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註140】

所謂的心具十法界,並非妄心作意而具,乃是一念有心則任運現起,這是法性如此,前第三章討論所觀境時,說所觀者即第六識「了別」之境,意即在此。
又,既然一心具足十法界,此心既是任運而具,則吾人可以很自然的知道,任一法界中的任一個五陰為吾人所任取時,正於彼時該五陰亦是具足十法界的。換言之,當吾人認取其一法界之內容時,即是認取了該法界所具足的十法界,如是每一法界於吾人心中,其實是又具足十法界的,所以吾人真正所認取的法界,據實說來則有一百個法界!例如人見到狗時,狗正以對「人」的認知而表現其相狀,此時吾人所見其實為「狗—人」法界,而不是單純「人」的法界,或狗的法界;又如人見到佛,若佛正以神力化現天界身而說法,則所見到的為「人—天」法界,如是等等輾轉共有一百法界在吾人心中所具足。如《止觀》卷九同上段云:

問:十法界互相有,為因?為果?
答:俱相有,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又〕如未得〔授〕記菩薩,輕〔慢他人未〕得記者,若不生悔,無出罪期【註141】(二喻皆因譬)。

若於此界,而發彼界之心,如上慈童女,因損母並棄之而去,果報當入地獄,但發一念代眾生受苦之佛界心,當下得脫等。如此以地獄界而發佛界之因心,這是就「因」上說十界互具,比較容易知道。若就果上說,果具體而隔礙,因此較不易理解,但所謂的「十法界互具」其實是通於因心及果報兩者而說的。天台山外派人認為一念三千【註142】所具的是理具的三千,而非事造(果上說)的三千,也是明顯有違祖意的。
若更以三世間而說,所謂的法界,其實是由三種世間所組成,則十法界即有三十世間。因此若說十法界乃至百法界於心中具,其實亦可說三十世間乃至三百世間於心中具!因此《止觀》卷九於<觀性德不思議>段總結於心云:

此三十種世間,悉從心造【註143】

百界、三世間既如上說,進一步吾人當知,所謂的「世間」乃是由種種相而構成其內涵,雖說種種相,則無非是相、性、因、果等之流變生滅而已,因此天台乃依《法華經》而以「十如」來描述世間的種種相貌,《止觀》卷九同上段說明十如的內涵云:

又,十種〔界之〕五〔陰〕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如是性」者,性以據內,總有三義:一、不改名性……(二、)性名「性分」,種類之義。……(三、)性是「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耳。……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具一切性。……「如是體」者,主質故名體。……「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是作」者,運為建立名作。……「如是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如是果」者,剋獲為果。……「如是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後世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從緣生,緣生故空,……此就「空」論等也;又,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假,此就「假名」為等。……〔雖〕相〔而〕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註144】

此之十如是雖各有其定義,然而其各別皆具空、假、中的三種諦理已如引文所述。以下則引用 靜修大師所製「十界十如圖」,以為參考:

台宗一念理具事造十界十如圖:

若更以「心具」的角度看,由此十如是所描述的世間雖有種種相貌、性質、主體、力用、乃至因、緣、果等,但無非都是由介爾一念心的任運對緣而具現,彼等雖不由心生,卻不離心而有,一念心滅,則三十如皆滅,故當體皆是空,空觀也;若一念心對緣生起,則三十如皆任運現前,各種假名設施相、性、因、果等皆隨緣而生,故當體皆是假名,假觀也;此中,說有非實有,說空非真空,總一切法當體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必更待雙遮雙照空有二邊而說中道,乃是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註145】。此之中道義,其實並非唯在「理性」上說對空、假二邊雙遮、雙照的中而已,乃是當下具足一切三千諸法的中道,又因此三千諸法當下三諦圓融,故而皆與實相相應,以皆是覺悟之法,所以上第二章說,圓教之中道觀乃「具足一切佛法」(實則空、假二觀亦如是),而有別於別教不具一切佛法的中道觀,故而以「圓中」及「但中」來加以區別,其原因正是在此! (待續)

【註解】

註126:同上。

註127:見《輔行》卷二十一,T46,p293a。

註128:菩薩有果地(無漏)菩薩及因地(有漏)菩薩兩類。

註129:佛以無漏身而示現世間(有漏),曰無漏則丈六金身實有漏,曰有漏而實是示現,故不可說有漏、無漏。

註130:見T46,p52c。

註131:同上。

註132:見T46,p53a。

註133:此三世間之安立,乃是依《大智度論》(四十七卷)所說而安立的,如《輔行》卷二十一釋云:
問:依何教門,立三世間?答:依《大論》釋百八三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謂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至釋一切住處三昧云:「……以世間有無常故,故世間有三種。」(T46,p293c)。

註134:《止觀》卷九<結成理境>段云:「無心而已」(T46,p54a),《輔行》釋云「顯心不無」(T46,p295c)可見心是任運而在的。

註135:見T46,p52b。

註136:見T46,p292c。

註137:見T46,p52c。

註138:見T46,p293a。

註139:所謂「介爾」者,《輔行》卷二十一釋云:
謂剎那心,無間相續,未曾間斷,才一剎那,三千具足!(T46,p295c)。

註140:見T46,p51c。

註141:同上。

註142:三千乃百界與十如的推廣,下當明。

註143:T46,p53a。

註144:T46,p53a~b。

註145:見T46,p55b。

   
  (按此至【上一頁】【下一頁
   



■楠西萬佛寺:台南市楠西區照興里興北73之5號 電話︰06)7030383、06)5751800#111  傳真︰06)5751411 郵撥帳號:31552013 萬佛寺■